消營建制。原2營調歸決死2縱隊25團,3營9、10、11連合編為1個連,團轄1、2、3、4、5連和機炮連。1943年3月24日,決1旅兼太嶽軍區1分割槽,59團重新調歸決1旅建制,恢復59團番號。12月,該團3連奉命調晉南,開闢太嶽軍區5分割槽,全團僅剩4個步兵連。1944年夏,該團堅持嶽北抗日根據地鬥爭,先後參加了交通破擊戰、百團大戰、反“掃蕩”和反“蠶食”及根據地反頑鬥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1944年5月初,該團以2、4連組成豫西先遣支隊,由團長張春森率領南渡黃河,深入豫西新安、洛陽一帶進行偵察活動。10月10日,該團奉命撤回太嶽分割槽,11月再次隨同“豫西抗日遊擊第2支隊”南渡黃河,活動在新安、澠池、洛陽、陝州、洛寧等地區,在上級直接領導下,廣泛團結群眾,積極打擊敵人,開創了上述地區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豫西2分割槽時,該團隸屬該分割槽建制領導。9月初,該團在陝縣觀音堂地區,包圍了國民黨澠池縣長上官子坪旅2個團,激戰終日,全殲敵人,斃傷敵300餘人、俘敵700餘人。9月底,該團在洛寧縣陽坡村殲滅國民黨軍李桂五旅300餘人,我無一傷亡。
1945年10月1日,1支隊率各縣獨立團、區幹隊和縣政府工作人員及隨軍家屬共萬餘人,告別用鮮血建立的豫西根據地,由登封縣圈門出發,南下桐柏山區。次日,支隊途經臨汝縣焦村時,教導團突遭敵襲擊,副政委張思賢犧牲。支隊經寶豐、郟縣、葉縣、方城、沁陽等縣南下,沿途擊退國民黨軍和地方武裝多次襲擊,10月中旬進至桐柏山區。24日,1支隊與新四軍5師勝利會師,爾後配合該師主力攻寺克桐柏縣城,同時佔領平氏、祁儀鎮。
當時,與豫西部隊同時向桐柏會師的,還有從湘粵邊回師的359旅(王震)南下支隊和冀魯豫軍區水東8團。10月30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稱中共中原局,鄭位三任書記;同時將鄂豫皖軍區改稱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副司令員王樹聲、王震(兼參謀長),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首道。11月上旬,中原軍區在河南桐柏山區召開幹部會議,討論部隊整編和作戰等問題。為了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中原軍區決定將主力部隊合編為2個縱隊和3個獨立旅。據此,河南軍區部隊與水東8團合編為中原軍區1縱隊,司令員王樹聲、政委戴季英;將1支隊改編為中原軍區1縱隊1旅。
部隊改編以後,編制相應進行調整:旅將通訊隊、偵察隊、特務連,擴編為旅直特務營。35團改稱1團,共2400餘人。以1、2、8連編為1營,5連和伊川、登封、密北地方武裝一部編為2營,9連和偃師獨立團編為3營,擴編團特務連、機炮連、衛生隊。團長王誠漢、政委黎映霖、副團長王永元、參謀長王秦五、政治處主任楊大猷。3團番號不變,共2300餘人。以3、4、6連編為1營,鞏縣獨立團1、5、6連編為2營,7連和滎汜獨立團一部編為3營,擴編團特務連、機炮連和衛生隊。團長鍾發生、政委陳行庚、參謀長沈甸之、政治處主任梁景傑。將旅教導團改編為幹部輪訓大隊,共有學員500餘人,轄3箇中隊。大隊長王中原、政委李啟堂、副大隊長徐自強;同時河南軍區決定將59團正式調歸該旅建制,番號改稱2團,實有600餘人。其1、2、5連編為1營,4連和機槍連及滎汜獨立團另一部編為2營。團長陳應壽、政委張春森、副團長楊世興、參謀長王波、政治處主任吳立興。整編後,全旅共約6000餘人。
11月3日,為了執行中央“六個月猛戰”的方針,1旅由桐柏縣新集鎮、平氏鎮地區,以遠距離奔襲一舉攻下唐河縣城,殲頑軍100餘人,斃傷敵47軍援兵300餘人;爾後配合主力阻敵於泌縣南部,湖陽鎮,給進犯國民黨軍47、69軍以沉重打擊。
12月中旬,根據國內形勢變化,中原軍區主力開始向大別山區轉移。25日,1旅隨1縱隊主力由河掃縣明港鎮附近,東跨平漢鐵路,進入豫東平原。30日,攻克了豫東重鎮汝南埠、寒凍鎮,俘敵500餘人。
1946年1月初,1旅經息縣渡過淮河進抵潢川縣城,守敵已聞風而逃。6日,1旅配合2旅一舉攻佔光山縣城,共斃傷俘敵600餘人。13日24時,國共停戰令正式生效。1旅隨1縱隊進駐光山縣白雀窩、小界嶺和商城縣磚橋、餘集一帶休整。
第三章 中原突圍
1、
孤軍皮旅 鐵流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