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引起了一場民主願望和期望的騷動。1918年12月,當威爾遜踏上歐洲血染的土地時,廣大民眾以發狂的熱情把他當作“人類的國王”、“救世主”、“和平王子”來歡迎。他們貪婪地聆聽著他的有關和平和安全的遠景規劃。

與此同時,另一個拯救福音正從東方傳來。數百萬死傷的人和城鄉冒著煙霧的廢墟使得廣大民眾易於接受進行革命和實現社會新秩序的號召。為了模仿布林什維克革命,柏林、漢堡和布達佩斯都建立了蘇維埃。倫敦、巴黎和羅馬街頭也舉行了示威遊行。威爾遜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不滿的呼聲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林什維主義正越來越為各地的人們所接受。匈牙利剛剛屈服。我們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藥庫上,總有一天,一顆火星便能將它點燃。”

18、19世紀,歐洲人的思想曾喚醒和激勵過美國人和俄國人。現在的情形正好相反。歐洲人正在別處尋找領導者,尋找思想。下一章我們將看到,20世紀20年代以前,歐洲一直是“一座露天火藥庫”,隨後,在1929年的經濟颶風到來之前,安定、繁榮了幾年。

最後,歐洲的霸權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因為這次大戰對海外殖民地產生了影響。歐洲列強的一個集團同另一集團血戰到底的慘狀不可彌補地損壞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認為幾乎是天命註定的統治有色人種的人了。數以百萬計的殖民地居民作為士兵或勞工加入戰爭,同樣具有破壞性。印度幾個師在西線和美索不達米亞作戰;許多身著法軍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國北部作戰;大批的中國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後方的勞動營裡服勞役。不用說,有過如此經歷後返回家園的殖民地居民對歐洲領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恭順。例如,法國一位行政官員說,“1914至1915年間應徵入伍的175000名士兵在法國和佛蘭德的戰壕中挖掘了古老非洲的墳墓。”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於1926年寫道:“這場用鮮血覆蓋整個歐洲的戰爭……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裡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在過去幾年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人們、觀念和亞洲本身都在改變。”

革命思想還因與戰爭行為有關的宣傳而在殖民地中得到傳播。誠然,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願望”。但在戰時,這是一個極其細微的差別,“民族自決”這一革命術語已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記。同樣具有影響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亞洲的知識分子已為西方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所激勵。他們引用過伏爾泰、馬志尼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話。但現在,他們的後裔很可能引用馬克思、列寧或哈羅德·拉斯基的話。1919年7月25日,孫中山博士為這一轉變提供了證據,他宣佈:“如果中國人民希望自由的話……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自由的鬥爭中的唯一的夥伴和兄弟是蘇俄工農紅軍。”

第一夥世界大戰對殖民地世界的所有這些影響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的政治結果。只有少數幾個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美國黑人領袖W·E·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於1918年寫下了以下這一有關即將到來的世界的非凡預測:

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矇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佔據他們以前所佔據的地方。在他們所佔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從這場戰爭中,還將出現一個不受侮辱、有權選舉、有權工作和有權生存的美國黑人民族。

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自日本戰勝俄國那天起,亞洲各國人民就抱有擺脫歐洲壓迫的希望;這一希望在埃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最終在印度引起了一系列獨立運動。……如果我們要恢復自己的權利,就必須訴諸武力。

孫中山,192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地地區出現了革命的浪潮。雖然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裡,但正是戰爭本身直接促進了革命。最終的結果各不相同:一端的土耳其人達到了他們提出的大多數目標,另一端的裡夫部落成員卻遭到了慘敗,而位於兩者之間的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則獲得了憲法上的適度讓步。回顧歷史,這些起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中最終摧毀歐洲諸帝國的大動亂的序幕。

一、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所有反對歐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