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極小。大蕭條是使他的政治命運起變化的直接的、首要的原因。在人們感覺到這一政綱的全部影響以前,希特勒被大多數德國人看作是一個愛高談闊論而又毫無危害的狂熱者;而當將近一半的勞動力失業時,他便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愛戴的元首,因為他為他們的不幸提供了替罪羊,為個人和國家願望的實現提供了行動綱領。
由於1930年9月的選舉,納粹黨使其在國民議會中的代表人數從12人增加到107人,從而成為這個國家第二大政黨。這一意想不到的結果逐漸破壞了德國的議會制政體,因為它不但剝奪了布呂寧所渴望的中間派…右派聯盟的多數票,而且剝奪了曾在米勒領導下執政的中間派…左派聯盟的多數票。因而,布呂寧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只得依靠總統的法令來制定所有必需的法規。他對興登堡的依賴程度在他提出分散東普魯斯地產的法規時得到了徵實;興登堡總統本人就是一個容克地主,他堅決反對這一法規,並迫使布呂寧於1932年6月辭職。
新任總理是弗朗茨·馮·巴本,名義上是中央黨的成員。實際上他是一個反動貴族,被人們恰當地描繪為“一個文雅、仁慈、溫和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一個聰明絕頂的笨蛋”。他所領導的那個軟弱的聯合政府僅得到國民議會的微不足道的支援,因此,他於1932年7月舉行新的選舉,希望加強他的地位。然而,納粹黨卻成為最大的獲勝者:他們的選票猛增到13799000張,即佔總票數的87。4%,他們的席位也猛增到230席。而且,這些進展是在使右派和中間派的各政黨受損害的情況下取得的,因為,與1930年相比,社會黨和共產黨的席位加在一起實際上增加了2席。
希特勒這時成為全國第一大政黨的首腦。在與興登堡總統的談判中,他要求完全的行政權。“你提出這一要求是什麼意思呢?”興登堡問道。希特勒回答說:“我就是要求得到與墨索里尼在進軍羅馬後所行使的同樣的權力。”興登堡拒絕了,對這個他所稱呼為“波希米亞下士”的人沒有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議會制政體這時已行不通.既然納粹黨人和共產黨人都不會加入聯合政府,這個政府就不可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
1932年11月,巴本又舉行另一次選舉,企圖打破這一僵局。這歡,納粹黨人丟失了200萬張選票和在國民議會中的34個席位,使他們的議員人數減少到 196人。雖然他們仍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政黨,但他們不再能假裝成未來的不可抗拒的潮流。的確,納粹黨領導人突然感到恐慌。希特勒的副手約瑟夫·戈培爾在1932年12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整個組織極為消沉。缺少資金不可能使事情做得很好。元首在旅館的房間裡來來回回踱了好幾個小時。顯然,他是在苦思冥想。……突然,他停了下來,說道:‘如果黨一旦崩潰,我就立即開槍自殺。’可怕的威脅,極端的沮喪。”
不到兩個月後,這位想要自殺的人成了德國的總理。這一驚人轉變的一個原因在於德國工商企業界領導人這時給了納粹黨以大量的財政援助,因為他們擔心,如果納粹黨崩潰,這幾百萬張選票可能轉到左派手中。1月4日,希特勒會見了科隆的銀行家庫特·馮·施羅德,從那時起,戈培爾所抱怨的“缺乏資金”已不再成為一個問題。另一原因在於當時柏林的政治被人看作是陰謀詭計的泥淖。興登堡這時已年老體衰,每天只能神志清醒地工作幾個小時。他被說服解除了巴本的職務,任命庫特·馮·施萊謝爾來接替巴本;施萊謝爾甚至比他的前任更狡猾。
施萊謝爾決定試用蠱惑人心的方法。他取消了巴本對工資和救濟的削減,恢復了分割東普魯斯地產的計劃,並透過政府制定的農業法規著手調查地主所得的非法利潤。地主和商人都滿腔仇恨地指責他,並把興登堡拉了過去。施萊謝爾很易受到傷害,其原因與布呂寧和巴本先前易受傷害的原因相同:不能在國會中組成多數。1933年1月28日,施萊謝爾被迫辭職,兩天後,希特勒成為一個由民族黨人和納粹黨人組成的聯合內閣的總理。
6個月內,希特勒就已根據他關於種族和領導權的思想,將整個德國組織起來。3月5日,繼前所未有的宣傳和恐怖主義運動之後,一個新的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了。納粹黨人得到了288席和550萬張選票,但它們仍然只佔總票數的 44%。當議員們聚會時,希特勒宣佈共產黨人的席位無效,然後,與天主教中央黨做成一筆交易,由後者給予他足夠的票數,於1933年3月23日透過《授權法》。《授權法》給了他長達4年的以法令進行統治的權力。但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