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美國和拉丁美洲已贏得政治上的獨立,英國自治領也已實現自治。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地區已成為被歐化的地因它們在種族結構、經濟關係和文化制度等方面與歐洲有著密切的關係。
大片大片的地區,包括除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之外的整個非洲大陸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在內,全都變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在面積達16819000平方哩的亞洲地區,至少有9443000平方哩的土地處在歐洲統治之下。其中6496000平方哩的土地由俄國統治,1998000平方哩的土地歸英國統治,587000平方哩的土地被荷蘭統治,248 00O平方哩的土地由法國統治,11400O平方哩的土地歸美國統治,193000平方哩的小塊領土被德國統治。與這些遼闊的殖民地領土形成鮮明對照,日本,這個1914年亞洲唯一真正獨立的國家,僅有161O00平方哩的土地。
除這些殖民地和歐化了的地區外,世界的其餘部分則由那些名義上獨立,實際上半殖民地化的國家組成。這些國家除了包括象伊朗、阿富汗和尼泊爾之類的較小國家外,還包括中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大國。所有這些國家都由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勢力控制;它們之所以能保持名義上的政治獨立,僅僅是因為歐洲列強對其瓜分事宜不能達成一致意見。
這樣,到1914年時,歐洲已稱霸全球。這是一個漫長過程的非凡頂峰,這一漫長過程從500年前葡萄牙船長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時就開始了。現在,隨著權力的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二、歐洲的經濟優勢
1914年時的歐洲霸權不僅在廣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一點能從歐洲所實行的經濟控制中覺察出來。歐洲已變成世界的銀行家,為建造橫穿大陸的鐵路、開鑿溝通海洋的運河、開發礦山、建立種植園提供所需的資金。到1914年時,英國在海外的投資已達40億英鎊,佔其全部國民財富的四分之一;法國的投資達450億法郎,相當於其國民財富的六分之一;德國的投資達220至250億馬克,為其全部財富的十五分之一。
歐洲不僅成了世界的銀行家,而且已成為世界的工業工場。1870年,歐洲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64.7% ,而唯一的對手美國僅佔23。3%。到1913年時,雖然美國已向前發展,達到了35。8%,但這一年歐洲工廠的產量仍佔世界總產量的47。7%。
歐洲資本和技術大量輸出的結果是全球經濟空前統一:到1914年時,除了在全球陸地上架設了巨大的電報和電話線路網外,還在諸大海的海底鋪設了516000多公里的電纜。到1914年時,已有總噸位為5000萬噸的3萬多艘船隻裝載貨物往返於世界各地。幾條運河的開鑿便利了世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蘇伊士運河(1869年)和巴拿馬運河(1914年);前者將西歐到印度的航程縮短了 4000哩,後者將紐約到舊金山的距離減少了近 80O0哩。幾條橫穿大陸的鐵路的建成開啟了諸大陸經濟開發的大門,美國和加拿大分別於1869年和1885年敷設了第一條鐵路;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於19O5年建成;柏林到巴格達和好望角到開羅的鐵路也於 1914年基本鋪設完工。
諸大陸這一經濟上的一體化導致了全球生產率的驚人增長。1860年至1913年間,世界工業總產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間,世界貿易額增加了12倍。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歐洲在這一經濟騰飛中得益最多。雖然得不到有關全球狀況的統計數字,但據一位經濟學家估計,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區的生活水平是歐洲宗主國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準確地說,我們知道,英國在19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費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這同一時期內,工資卻略略增長了5%,從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歐其他國家在這些年間也取得了類似的進步。
三、歐洲的文化優勢
傳統的自然經濟向貨幣經濟的轉變,急速地影響了殖民地地區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貨幣在較早的時期裡就已得到使用,但只是以一種輔助的方式被使用;那時,農戶進行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的需要。可能已有人在當地市場上出售少數農產品,但並不是為了賺錢。相反,其目的只是弄點錢納稅,或者買一些必需品如鹽、小件鐵器等。由於人們常常透過簡單的物物交換來進行交易和履行納稅義務,所以,根本沒有貨幣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