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中間消失了,逃了,為什麼逃呢?他聽說他爹病了,就是晉惠公病了,他急了,他怕自己在秦國做人質,萬一他爹有個什麼不幸,他回不去,他就不能繼承君位了,所以他想了想,那怎麼樣,走為上計,就溜回去了,而且走的時候,沒有帶他的妻子,把秦穆公的女兒給拋棄了。
所以秦穆公很惱火,他對晉懷公,他的辦法是另立新君,這個人不行,這個人把他女兒給拋棄了,而這個時候選擇誰呢?就是晉惠公有一個哥哥,就是重耳,他在外面流亡已經將近二十年了,這個時候流亡到哪兒,流亡到楚國去了,然後秦穆公就派人到楚國把重耳給接過來,接過來以後,又把自己被拋棄的女兒要嫁給這個重耳,這個重耳和晉懷公什麼關係啊,他兩個人的輩分差一輩啊,這個逃走的晉懷公是他的親侄子,現在秦穆公要把他侄媳婦再許給他。當然我們今天這樣看叫**,但是這個**是宋代以後才有概念,在當時春秋時代,不計較這個,完全可以。重耳開始也覺得不太方便,拒絕,後來還是照單全收,這一收秦穆公很高興,那怎麼辦呢?剛好你是個合適的人選,你也是個公子,那我乾脆把你送回國,然後在這種情況下,那他就直接把重耳送回國,讓他去繼位。
這個人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回去以後,就把晉懷公給殺了,他繼承了王位,晉文公是秦穆公打交道,重點打交道的第四個國君,他跟晉文公打交道,秦穆公是全面合作,因為晉文公是當時天下的霸主,晉國的實力比秦穆公實力要強,所以秦穆公儘管這時候非常想東擴,但是實力不如他的女婿,不如晉文公,所以這個時候他採取表面合作,儲存實力的做法。
在秦穆公三十年,晉文公出兵攻打鄭國的時候,秦穆公作為老丈人,還去幫助晉文公攻打鄭國,鄭國是個小國,秦晉兩家的大兵,兵臨鄭國城下,這一下子,鄭國肯定要完了。在這個危急關頭,鄭國派了一個使者出來,這個使者也很有名,出來去見秦穆公,他說秦和晉兩國大兵一到,鄭國已經知道自己完了,但是鄭國完了,對你秦國有什麼好處呢?當時的地理位置,是什麼位置呢?鄭國在河南,它的都城是現在河南新鄭,秦國在陝西,陝西和新鄭之間,還隔了一個晉國,就是晉國插在秦和鄭之間,他說你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你要把鄭國滅了,那怎麼辦?這個土地能歸到你秦國去嗎?這個土地將來肯定是給晉國了,你想想,“鄰之厚,君之薄也”——《左傳·僖公六年》,你的鄰居的土地擴大了,你的土地相對不變小了?對你沒有好處啊。秦穆公一聽,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就決定不打了,而且派了自己三個秦國的將領,幫助鄭國防守,自己單方面撤兵,秦穆公一撤兵,晉文公也不打了,晉文公覺得他能做國君,是秦穆公的幫助,所以他也撤了,鄭國得到保全了。
兩年以後,晉文公死了,因為晉文公繼位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晉文公一死,繼位的就是晉襄公,但是晉襄公,秦穆公沒把他放在眼裡。
[畫外音]晉文公可以說是秦穆公東擴之路上的攔路虎,因為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良,整頓內治,加強軍隊建設,使得晉國的國力大盛,在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又獨自勤王,匡扶周室,在諸侯中間名聲大振,之後晉文公又靠武力在諸侯爭霸之中取得了霸主地位。所以秦穆公雖然一直想東擴,但是面對賢明的晉文公,只能用聯姻合作的方式來儲存東擴的實力,直到晉文公死後,秦穆公終於又等到了東擴的機會,那麼這個機會是什麼呢?秦穆公又是如何把握這個機會的呢?
秦穆公三十二年,晉文公死了,恰恰在晉文公死了以後還沒有安葬的時候,秦穆公得到一個訊息,兩年前,他不是派了三個秦國將領幫助防守鄭國嘛,這三個將領給他傳來個話,說我們現在在鄭國混得很好,鄭國人很信任我們,給了我們北門之管,管就是管道的管,這個管就是鑰匙,他說現在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他們把鄭國都城北門的鑰匙都給我們了,“遣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三十二年》,如果你偷偷派軍隊來,我把城門鎖一開啟,鄭國不就是咱們的了嘛。這一下子,秦穆公做了一個決定,遠端偷襲,做了決定以後,他就去徵詢兩個元老重臣,百里奚、蹇叔,徵求他倆重臣的意見,兩個人都反對,理由是,“勞師以襲遠,未所聞也”我們要動用這麼多的軍隊,去偷襲一個遠方的國家,我從來沒聽說過,這是第一,再一個,“師勞力竭,遠主備之”——《左傳·僖三十二年》,隔了這麼遠,等我們的軍隊趕到那兒的時候,軍隊早就疲勞了,而且對方不可能不得到訊息啊,我們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