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變化。唐代是民間文藝非常發達的時代,像變文,話本,戲曲,民歌都出現了。有關杞梁妻的故事,最重要的有兩個民間形式,我們要提一下。一個,敦煌發現的,敦煌文獻中儲存的一個敦煌曲子詞,在敦煌曲子詞中間,出現了這樣幾句話:“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就是說孟姜女和杞梁妻是一個人,所以我們現在就根據這個文獻,基本可以斷定孟姜女的名字最早的記載就是唐代。“一去燕山更不歸”,到長城去了。而且在殘存的曲子中間,還有送寒衣這個情節,這是第一個變化。第二,唐代是一個是個鼎盛的時期,唐代詩人中間,有一個群體很扎眼,就是和尚。這一類詩人,我們有個稱呼,叫詩僧。唐代有一個詩僧,叫貫休,他寫了一首詩,題目就是《杞梁妻》,“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匈奴,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是一首敘事詩,當然帶點兒抒情性,意思是說,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死了很多人,而且修長城是一邊築城,一邊築人,把死的人都築到城牆裡面。杞梁的妻子,她的丈夫死了,有沒有孩子,就哭,把城哭崩了,再哭,杞梁的屍骨就露出來。這個故事就非常明顯和孟姜女的故事相同了,哭城,罵秦全有了。所以,孟姜女的故事,直接和秦始皇對接起來,是到了唐代。當然,我們從歷史文獻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民間故事,不能說胡扯,文獻有記載,但是民間故事和文獻的歷史事實完全不同。至少有兩點,第一,史書沒有記載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最早的《左傳》記載是杞梁妻,不是哭長城。再一點,誰也不能把長城哭倒。漢代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王充,他的《論衡。感虛》篇明確的批判把長城哭倒這件事,“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虛也”,對這城牆哭,是真的,把城哭倒了,是假的。王充時就歷史事實而言,就文獻的角度來講,絕對不會是這樣的。但這也是真實的民間故事,而且流傳極廣,孟姜女哭長城現在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國家各種各樣的民間文藝都說唱這件事情,老百姓也愛聽,你說是假的,老百姓就聽,代代相傳,從唐代開始,這個你怎麼解釋?民間故事應當看作是一種民間輿論,在這個民間輿論中間,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秦始皇是暴君;第二,修長城是暴政;第三,老百姓對暴政極其反感。之所以出現這個故事,是因為封建社會,老百姓沒有話語權,沒有表達自己愛憎的平臺。孟姜女的故事,剛好給了他們一個平臺,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一個文化現象,這裡面出現的幾個人都是文化符號。秦始皇不是歷史上的秦始皇,二是中國封建史上所有暴君的文化符號。長城也不是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暴政的文化符號,孟姜女是反暴政的一個文化符號,這樣就好解釋了。

對於秦始皇修長城,我覺得至少,首先應當肯定秦始皇修長城和擊匈奴是鞏固集權的重要措施。秦始皇在完成對六國的兼併以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並不是把六國收拾完了就算了,並沒有就此停止戰爭。北面派蒙恬帶三十萬大軍攻擊匈奴,南面派了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百越主要指現在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秦始皇徵百越動用了五十萬軍隊,徵匈奴用了三十萬軍隊。也就是兼併六國以後,秦始皇用了八十萬大軍南征北戰。如果在這個大背景下來看,秦始皇的擊匈奴,修長城,徵百越是一個整體,都是他完成他的統一帝國的一個步驟。在秦始皇看來,楚國的國界並不是秦帝國南邊的國界線,秦始皇認為秦帝國南邊地的國界線應該在海邊,所以他一直打到南海的海岸線。所以修長城要放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看。秦始皇不但修了長城,還修了兩條重要的路,馳道和直道,這也是他統一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道是從現在陝西的淳化,就是當時的甘泉宮向北,經過鄂爾多斯草原,到達秦國在北方的一個偏遠的郡。叫九原郡,九原郡的治所,就是今天的包頭市,這條路基本是南北的,所以稱之為直道,是和長城對應的。直道一方面是交通線,另一方面是運兵的快速通道,高速公路。有了直道,秦始皇可以快速的把關中的軍隊調到長城一線。另外,秦始皇還修了馳道,是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一個公路網,就更大了。馳道有通往洛陽的東方大道,通往隴西郡的西方大道,通往南陽的武關道,通往太原的臨晉道,穿過秦嶺到巴蜀的秦蜀棧道。當然,現在還有一些地方發現說秦朝修馳道,有些地段類似火車,說秦始皇時期已經發明瞭火車,不是蒸汽機車,是馬拉的,路上鋪有枕木,枕木的寬度剛好馬跑起來跑到枕木上,河南的南陽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