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趁著中原混亂,主力南下,佔了河套,陰山這些地方,對秦帝國威脅很大,這應當也是秦始皇決定攻擊匈奴,修建長城的重要原因。主持修建長城的是蒙恬,《史記。蒙恬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治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秦代長城,西邊從甘肅臨洮開始,一直到遼東。蒙恬用四年時間,修好了,速度是相當快的。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利用原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線而成。
[畫外音]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楚國修建的方城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長城。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如齊,燕,趙,魏,秦為了加強防禦,劃定疆界,都紛紛修築長城。秦統一六國之後,在秦趙燕三國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萬里長城。之後的漢朝,一直到明朝,歷朝歷代,都修建有長城。我們現在看到的,儲存完好的是明朝修建的。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以及後來歷朝歷代修建的長城長度,加起來超過十萬公里。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的偉大工程奇蹟。長城在冷兵器時代所具備的軍事效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耗費的物力和人力也是驚人的。
修建長城,秦代的老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時修長城主要是三種人,罪犯,民工和軍人。修建長城死了很多人,我們現在看到的,比較早的有關修建長城死人較多的記載是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河水注》記載了一段話,這段話是酈道元引用別人的:“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月,生男甚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說秦代流傳民謠,生了男孩掐死他,生了女孩用最好的食品餵養,你沒看長城底下,是無數男性事故壘起來的嗎?這是一首很完整的五言詩,寫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中國的農耕社會向來是重男輕女的,這首民謠反映的是重女輕男。千萬別生男孩,生了男孩,就要去修建長城,一修長城,就得死在那裡,與其死在那裡,不如干脆不要男孩,只要女孩。
[畫外音]史料記載,秦始皇動用了近百萬人力修建長城,佔當時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那個時代沒有任何機械,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因此有人認為,修建長城,是秦始皇蹂躪百姓的重要證據。孟姜女哭長城就反映了當時修築長城勞役的殘酷,寄託了對秦王朝暴政的痛恨,那麼這個故事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流傳非常廣,這個故事的原型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一段原始的記載,原話與秦始皇修建長城無關。說齊國有一個大夫叫杞梁,作戰戰死了,杞梁的妻子碰見齊國國君,就是齊莊公,齊莊公就想在路邊上祭奠杞梁。杞梁的妻子不同意,說不合禮數,如果要祭奠的話,到家裡祭奠,齊莊公沒有辦法,就到了杞梁的家裡。這就是最早孟姜女故事的原型。這裡面的主人公叫杞梁妻,不叫孟姜女。另外這個故事,是齊國的一個大夫戰死,和修長城沒有關係。兩百多年以後,出現了另外一部書,叫《禮記》,在《檀弓》篇又記載了這件事,但是發生了一個變化。《檀弓》篇中出現了一個人叫曾子,曾子記述這件事的時候,有一句很有名的評價:“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他的妻子迎著他的靈柩,哭得非常哀痛。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但是有一個字叫哭,這就很重要。孟姜女這個故事的題眼,就是哭,哭倒長城罵倒秦,哭是一個關鍵。《禮記》出現了哭,是它的一個演變。到了漢代,孟姜女的故事又發生了演變,這時候還沒有出現孟姜女,還叫杞梁妻。這時候有一個大學者,叫劉向,他和他的兒子劉歆兩個人是第一次大規模整理中國圖書的人。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書都給燒了,所以漢代開國的時候,皇帝叫老百姓獻書。老百姓獻的書多了,堆積到宮殿,這時候,就找劉向,後來他的任務沒有完成,由他的兒子劉歆父子兩代負責整理這些書籍。劉向編了兩本書,一部書叫《說苑》,是個歷史故事集,令一部書叫《烈女傳》,這兩部書都提到了杞梁妻。《說苑》記載:“其妻為之而哭,城為之阤,而隅為之而崩”。說杞梁的妻子知道丈夫戰死,就哭,這一哭,城崩了。《說苑》中第一次出現把城哭崩了,增加了一個新的元素。《烈女傳》中間,又增加了一個情節。杞梁妻子,安葬杞梁之前,先把丈夫的屍體擺在齊國城下,然後就哭,哭了十天以後城崩了,她就把丈夫安葬了,安葬完以後,投水自盡。所以,劉向的《說苑》和《烈女傳》中間增加了兩個情節,哭夫崩城,和殉情自殺。但是直到這個時候,還是叫杞梁妻,不叫孟姜女。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又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