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他才五十歲!他有死亡的預感,所以,他寫了詔書。但是他還有長生的幻想,他並不想立即將寫好的詔書發出去。到了病危之時他已經無力再去處理這件事,最終,詔書未得發出變成遺詔。如果事實如此,這就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現的一個最重大的政治失誤。未及時發出詔書的第二個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負,秦始皇生前威風八面,誰敢不從?這種局面使秦始皇自以為自己的話不可能不算數,即使自己死了詔書成為遺詔,又有誰敢篡改遺詔?秦始皇根本沒有想到詔書一旦變成遺詔,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秦始皇如果想到了這一點,他早就會下手防範了。再說秦始皇因病重寫完詔書卻來不及發出,有沒有這種可能呢?也有。要說處理後事,秦始皇遠不如漢武帝,漢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誤殺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歲的幼子劉弗陵為太子,並召霍光等五位顧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詔命,一切都安排妥當後漢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權力的移交是相當成功。儘管漢昭帝劉弗陵尚有兩位年長的哥哥,但是,漢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陰謀都無法得逞。漢武帝在最高權力移交一事上的個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實現,一是他明確了太子的人選,二是他立了五位顧命大臣。這樣,誰想更改漢武帝的意願都不可能。這裡我要特別提出“臨死前三天”這一時間,因為這是漢武帝最終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繼位的時間。人生都有“臨死前三天”,但是,絕大多數人把握不好臨死前的這段時間。為什麼呢?大家將來都可以實踐,有幾個人能準確判斷自己即將離開人世這段令人眷戀又令人遺憾的時間?極少!正是因為對死亡時間的準確判斷,漢武帝才痛下決心,斷然決定立八歲的幼子為帝。其時,漢武帝共有三個兒子在世,而他最終選的是幼子。以漢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個兒子為帝是關係到漢家江山的大事,此事非同小可。但是,漢武帝突破了“國賴長君”的祖訓,選定幼子繼位。幼子劉弗陵當時才八歲,八歲的孩子能幹什麼?能處理複雜的國政嗎?為什麼放著兩個年長的兒子不立,偏偏立了八歲的劉弗陵?事實證明,漢武帝確有識人慧眼,劉弗陵不負父命,成為一代中興之主。漢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時間——臨終前三天,完成了最高權力的交接。秦始皇和漢武帝是中國帝制時代前期最重要的兩位皇帝,論其立國,當然是秦始皇更勝一籌,因為漢武帝不需要立國,我們也不知道漢武帝立國的才能;論其治國,秦始皇和漢武帝各有千秋,但是秦始皇在帝位移交上明顯不如漢武帝,一是沒有把握好時間,二是沒有及時明確佈告天下。秦始皇渴望長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會這麼快死亡,所以當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後,一不準大臣們議論他的善後之事,迴避死亡,二沒有更多地考慮最高權力平穩交接這個大問題。等到病危之時,他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然而,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並且是關係到帝國安危的天大問題。於是,他寫了詔書。可是此時秦始皇已經病危,詔書雖寫好,生命卻處於彌留之際,發出之事他已經來不及再管了,就這樣詔書變為遺詔,並且落到了趙高手中。秦始皇遠沒有漢武帝那麼從容,他處理後事有三大失誤:一是沒有明確立太子,二是沒有明確顧命大臣,三是沒有親自督導詔書發出。上述三點都是非常重要的致命傷。
沒有明確立太子,就意味著秦始皇的二十多位皇子個個都可以被立為二世皇帝。這樣,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長子扶蘇就有可能失去皇位;沒有明確一批顧命大臣,就意味著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皇帝臨終之時如遇特殊情況,都要立若干位顧命大臣,這些顧命大臣肩負著忠實履行先皇遺命的職責。由於有了若干顧命大臣,不可能出現一位顧命大臣說了謊言仍被認為是先皇遺命那樣的問題;顧命大臣之間可以相互制衡,假如沒有制衡,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所以,秦始皇沒有親自督促詔書及時發出是一大失誤,倘若他一旦駕崩,無論他生前如何威風八面,死後還能管得了什麼呢?連自己的屍體腐爛任人擺佈他都管不了,更何況是最高權力的移交?一封事關帝國命運的詔書在秦始皇身後就只是一張廢紙了。下面談一談有沒有人從中作梗。
'畫外音' 秦始皇生前是何等威風,蕩平六國,所向披靡。然而他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會有如此下場,不但身體腐爛變質,而且連詔書都沒有發出。生前在他身邊唯唯諾諾的小人不但挺起了腰板,而且公然藐視他的權威了。那麼他們有這個膽量嗎?司馬遷的記載也含含糊糊,憑藉人的直覺判斷,秦始皇的詔書“未授使者”會不會有人從中作梗呢?
這個也不太好講,因為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