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滋滋舉著一款新玩具,滿心滿臉的興奮和快樂。但凡母親,對孩子來路不明的東西,總多戒備心。忙攬住了,細問玩具所從何來。
小兒了無心計,只道:班上玩得最好的三個小夥伴商定,大家輪流做東,今天由“老丁”(如今的孩子,彼此間竟以“老某”相稱!)第一個請客,三人在超市各挑了一個玩具。細問價格,分別是12元、10元和15元。
我嘆,這樣的請客陣勢,對於不過7、8歲的孩子來說,到底排場顯大。自然是一番諄諄教導,警告下不為例。但孩子已然有約在先,不可背信棄義。於是當晚即準備了50元給明日要做東的孩子,並囑咐,回來後要報賬、剩下的錢要交公。
第二天下午,小兒回來,滿臉燦然。交還我47元。我大驚,急問:“今天為什麼沒有請客?為什麼少了三塊!自己又偷偷買什麼了?說!”
小兒承了莫須有的罪名,很是驚異:“已經請了客了!”
才三元!
是啊。小兒道:他和“老陳”本來各看中了一個玩具,但“老丁”要了塊彩色軟糖,他倆覺得不錯,便都改變了主意,各挑了一個造型的軟糖。
朋友請我滿漢全席,我回請朋友麻辣燙。投我以瓊瑤,報之以木瓜。我不免失笑,調侃道:“那你豈不是賺大了?老丁可就虧嘍!”
小兒面露疑惑,不解道:“他怎麼虧了?”
“你想啊,老丁請了你10塊錢的玩具,你只請他一塊錢的糖,他還不虧?”
“才不呢!”小兒一聽我言,驀的高聲大叫起來:“老丁才是最賺的!”一言未盡,兩個孩子已經尋上門來了,嘴裡還各自叼著糖棒,皆是一幅美滋滋的沉醉模樣。
我拉了“老丁”問:“今天開心嗎?”他大力點頭。又問:“你們互相請客,昨天你請他7元,今天他請你1元。這樣公平嗎?”“老丁”又大力點頭。我不能理解,問:“為什麼公平呢?”
“老丁”道:“昨天我請他,今天他請我。所以公平。”
原來小孩兒請客,是隻計數量一次,不管質量高低的。我不免竊笑小孩兒們的愚。我想,或許我應該再給這孩子“補償”點什麼,否則太不對等。畢竟“禮尚往來”。
“老丁”望著我,滿臉霧水,好像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我又補充道:“那你覺得你請小秒針和小秒針請你,哪個好?你們哪個划算?”
“老丁”說:“小秒針請我的好。我划算。”
這回輪到我不能理解了。為什麼?
小兒搶先回答我,原來老丁老早老早就想吃那種軟糖了,可他爸不準,所以絕對不會給他買。今天要是沒有我家小兒請客,他怎麼會吃到那種軟糖?所以今天他最開心。他是最賺的。
“老丁”在旁聽著,大力點頭,同意得無以復加。
孩子一言,於我如醍醐灌頂,原來我等渾沌成人,只會以金錢的數量計算價值,而孩子卻是以快樂的程度來衡量和判斷價值。這就是孩子比我們更容易有幸福感的原因。他們更專注自己生命的感受、心靈的滿足程度,而不計較外在的物質多寡。說起來,倒是笑孩子愚的我等真愚。俗人的請客和人際交往,算計得清清楚楚、公公平平,但其間的幸福喜悅,付出和獲得的快樂,都被這精確的算計沒了。
曾記得在書店,看到一超可愛的芭比女孩,看上了一本圖畫書,愛不釋手。書是殘書,封面破了,還有點髒。卻是最後一本。做爹的說,爸爸不是不給你買,可你看清楚了,這是本爛書。走吧。下次我們看到新的一定買。
父女倆僵持和拉鋸了半天,終於,小女孩大哭著被拖走了。
我也常犯這樣愚蠢的錯誤,用自己的價值判斷覆蓋了孩子的。殊不知,童心一如禪心,不拘於物,不滯於相,唯一心澄明徹淨,感受歡喜。“但向己求,莫從他覓”,此實乃人生大智慧,大解脫。我等斤斤計較的成人,倒成了飯籮裡坐著的餓死人,水裡頭沒浸的渴死漢。
思及此,由不得我又是歡喜,又是慚愧。
我做母親三部曲(1)
老僧說,前三十年看山是山,水是水;後三十年看山水都不是山水;到爾今,山水還是山水。
一切要從頭說起。我還沒做好任何物質和心理準備,就糊里糊塗地結了婚,更要命的是,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心態還停留在戀愛的女孩,身份已是準媽媽。這一落差造成了很多問題。而作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獨斷、霸道、任性的毛病在所難免。有了這兩條,百般毛病都醞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