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他對“漢字拉丁化”,也要說上幾句,寫了《關於拉丁中文的》一文,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五日《中華日報》。明明聲稱自己“既不知道言語學底高深理論(淺的也知道得極微),又沒有多量的時間來研究”,卻要軋一腳,寫篇文章。
當著名的劇作家熊佛西來到濟南,當地的話劇界在貢院牆根山東省立民教館的圖書館裡舉行茶話會,表示歡迎。張春橋儘管與話劇界不相干,也鑽了進去,拿出本子起勁地記,翌日,揮就一篇《濟南話劇界歡迎熊佛西先生記》,發表於南京的《中央日報》戲劇副刊。
張春橋還在關於濟南文藝界的報道中,不斷提到他自己。
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的《中華日報》上,張春橋寫的《濟南文藝界簡報》,這樣談及他自己:“現在有人像孫任生、肖寄語、張春橋、黎曼、馬蜂等想再集中出一月刊,以打破最近沉寂狀況,或有希望。”
該報八月七日,又載了張春橋的《濟南底報紙副刊一覽》,其中“表揚”了他自己:
“《國民日報》副刊《燕語》,編者狄景襄、馬蜂、張春橋,內容——比較說還算好點的,有時也提出些問題來討論,為濟南文藝界可注意刊物之一,其歷史亦較久。”
那時候,張春橋的文章均署真名,所以倒還容易查詢。
十七歲的張春橋,四處鑽營,已有著相當大的活動能量。難怪他日後成了中國文壇上一匹害群之馬,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一個陰謀家——他早就是個禍根,誠如江青把上海電影界鬧得一佛出世,二佛昇天,不過二十一歲;姚文元在上海成為批胡風的“英雄”,也只二十四歲。
崔萬秋其人
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的四馬路上,出現張春橋瘦削的身影。十八歲的他,擔任上海雜誌公司的校對員,月薪三十元。
上海雜誌公司是上海文壇的視窗,上海各雜誌的匯聚之處,校對之餘,張春橋投稿於上海各報紙、雜誌。
一九三五年六月六日,張春橋來上海還不到一個月,《大晚報》就登出署名“張春橋”的《行之端》一文。
一九三五年七月十八日,《大晚報》的《火炬》副刊上又登出了署名張春橋的《土槍射手》一文,回憶他那“死得很苦”的二舅。
緊接著,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五日,《大晚報》副刊《火炬》,刊出張春橋的《我控訴》,文末署明的寫作日期,為“七月二十一日午”……
此後,攻擊魯迅先生的“狄克”公案,也就發生在《大晚報》的《火炬》副刊上。
欲寫清楚“狄克”公案的來龍去脈,不可不寫一寫這一公案的幕後“導演”——
《大晚報》的《火炬》副刊主編崔萬秋。指使“狄克”在《大晚報》的《火炬》副刊上向魯迅射來冷箭的,便是崔萬秋其人。
《大晚報》是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創刊的。創辦人為張竹平。起初,它仰仗國民黨政學系的津貼來維持。到了一九三四年,改換門庭,拜倒在國民黨政府的“財神爺”孔祥熙腳下。崔萬秋坐鎮副刊《火炬》,主持筆政。
崔萬秋此人,有著明暗雙重奏。
明裡,他是《火炬》副刊主編,人所皆知。
他也喜歡動動筆頭,寫寫散文,發表小說,算是個作家——而且還算是個左傾作家。
他活躍於上海文壇,廣交作家,出入於文學陣營之中。每當上海文藝界的進步作家們發表宣言、宣告,在簽名者的名單中,往往可以找到“崔萬秋”三個字。
至於他暗中的身份,他的不可告人的地下活動,他與張春橋的秘密來往,直到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他才終於“顯影”……
崔萬秋與姚蓬子同慶——生於一九○三年,比張春橋大十四歲。他與張春橋有著同鄉之誼。張春橋在來到上海之前,是否認識崔萬秋,不得而知;但是,張春橋一到上海,便與崔萬秋結為“知己”,卻是確確實實的。
沈醉在他所寫的《我這三十年》一書
第二十章《二進深宮》中,有一段關於崔萬秋的極為重要的文字:
我當時去崔家,經常見到藍蘋,她有時還給我倒茶,因為崔是上海《大晚報》副刊《火炬》的編輯,常在該報寫“北國美人”等類文章來給藍蘋捧場,一個四等演員有這樣的人來捧場,當然是求之不得。我不但記得很清楚,而且在粉碎“四人幫”後,知道那個在崔家見過的穿蹩腳西裝的狄克,就是張春橋,我的腦子裡也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