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聚晤,以至與中央領導建立經常的聯絡;這是一個訊息靈通的所在。上海各界的一舉一動,他都馬上知道。他了解上海的脈搏,上海的三教九流,為他日後成為上海的統治者打下了基礎;這是一個擁有無尚權力的職位。他可以利用報紙,捧一些人,壓一些人。特別是報社的《內部情況》,直送中央和上海的領導人物。他的《內部情況》,三天兩頭要點一兩個部、局以上領導幹部的名。他不斷地擴張著自己的勢力。
“狄克”今非昔比,成了上海的大員、要員。
那個被撬下臺的惲逸群,從此蒙受了一連串的打擊:
幾個月之後,他受到“三反”運動的猛烈衝擊,開除黨籍,降為地圖出版社副總編輯;
一九五五年,受潘漢年冤案牽連,他被捕入獄達十一年之久。
一八六六年冬,他才終於出獄,被派往江蘇阜寧縣中學擔任圖書館管理員。每月工資僅三十七元。他還沒有來得及喘一口氣,“文革”風暴又把他捲入無休止的批鬥之中:
直到一九七八年九月,七十三歲的他,才算被調往南京,在國家第二檔案館工作。他僅僅過廠兩個多月的人的生活,便於十二月十日油盡燈滅,溘然去世。
一代英才之毀,最初只是因為漏登一條電訊!
在這位老革命、優秀中共黨員、優秀新聞工作者、優秀學者離世幾年之後,他的冤案才得到昭雪。
一九七三年七月八日,身處逆境的惲逸群在致胡愈之的信中,寫下擲地有聲的話語:
弟之遭遇,非楮墨所能宣。但既未抑鬱萎頓而畢命,亦未神經錯亂而發狂。平生以“不為物移,不為己憂”自律,經此二十年檢驗,圭未蹈虛願。
就在惲逸群一步步跌進地獄之際,張春橋步步直上青雲……
坐鎮《解放日報》
張春橋坐進了上海《解放日報》社四樓的總編辦公室,桌上的菸灰缸裡很快就積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