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利潤率應該只是房地產商的平均利潤率,還要扣除土地成本、稅收等成本。
再以目前中國最為成功的房地產企業萬科地產為例。作為上市公司的萬科A在2005年第三季報中顯示:截止2005年第三季度,萬科A主營業務收入為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為億元,其他業務利潤億元,營業費用為億元,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為億元,管理費用億元,利潤總額億元,淨利潤億元,經營毛利率,經營淨利率。
根據潘石屹的說法,房地產商的利潤率最多高達,上面的數字就是萬科的利潤率。我們要知道,這個利潤率就是房地產開發商自己的利潤率。那麼還有那麼多的利潤到哪兒去了?我們聯想到上面的例子,有些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於房地產業,可見,房地產業剩餘利潤的大頭流向了地方政府。難怪人們在責怪房地產開發商獲取暴利時他們會感覺冤枉?很好理解,開發商是獲取了很高的利潤,但是隻是吞噬一部分利潤,利潤的大頭還是在政府手裡。
三、銀行是利益獲得者
不用說房地產商從他們那裡貸款獲得收益,單說買房者按揭買房的方式就讓他們賺得滿盆滿缽。他們也是最希望看到房價上漲,而不希望房價下躍的利益集團。由於房價上漲的預期,使許多人就認為房地產價格只漲不跌,因而進一步以購得的房地產做抵押,向銀行貸款進行房地產生意上的投資,而銀行認為房地產抵押貸款有實物抵押,所以沒有風險,也大膽借出,使房貸成為商業銀行最為優質的業務之一,這使得各商業銀行不遺餘力採取措施,爭奪房貸業務,各商業銀行推出的貸款種類之豐富,優惠措施之繁多讓購房者幾乎挑花眼。其次,各商業銀行都有降低銀行不良資產的壓力,如前所述,房貸屬於銀行優良資產,銀行透過快速擴大房地產放貸規模可以迅速降低自身不良資產率,這使得銀行業普遍存在著擴大房貸業務量的強烈衝動。於是,除了正常的購房貸款以外,銀行更是向那些資金不足的房地產商和炒房者開啟了方便之門。
四、“炒房團”也能分到一杯羹
在第二章第三節中,我們指出,“炒房團”是推動房價上漲的重要誘因。我們所熟悉的溫州“炒房團”,利用上千億的資產橫掃全國的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助長了房價上漲的勢頭。
1999年,溫州“炒房團”的一員李先生以每平方米約2700元的價格,在杭州城西一舉買下剛剛開盤的20多套商品房。2001年,這個樓盤的房價升到每平方米近5000元。劉先生以每平方米4700元左右的價格將手上的房子放入二手房市場,立刻變現,平均每套淨賺了20多萬元。
作為一個熱點,溫州“炒房團”近來在全國各地鬧得沸沸揚揚。“炒房團”不只溫州一家,還有山西“炒房團”、深圳“炒房團”。“炒房團”透過炒作一些房地產熱點城市的標誌性產品,以及在房源供給上與開發商達成某種默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價格預期,刺激資金流入,迅速推動房價上漲,然後尋找合適的機會拋盤退市,牟取暴利。
由於目前房地產對銷售市場的監管有很多漏洞,變相地給遊資的轉線提供了機會。以溫州“炒房團”為例,這些投機商透過參加購房團或參加房展會來尋找合適的樓盤。這些炒家到了當地後,會先觀察當地的市政規劃和當地的政策,然後找商圈,接著看看房地產市場近幾年的變化情況。他們一旦看中哪個樓盤,就已團體的名義去談判,殺價,由於資金雄厚,最後一般能以較低的價格成交。由於控制大量房源,所以可以抬高當地購房者的價格預期,做好宣傳,坐等房價上漲,從而牟取暴利。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我們錢包的錢是不是被偷走了(1)
同樣的收入在過去幾年可能買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可現在只能買不到30平方米的住房;同樣的收入在過去幾年可以去考慮買房,可現在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買房了。面對房價的不斷瘋漲,我們大多數工薪階層都沒能力去購置一套住房,住房對我們來說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了。同樣收入的購買力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究竟是誰剝奪了我們買房的權利呢?我們現在手中的錢還是幾年前相同數目的錢嗎?
一、高房價削弱了我們的購買能力從而間接地導致我們錢財的減少 先舉個例子:假如本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收入水平在本地算中等。本地房價4000元∕平方米,而且還在上漲。那就是說,按現有工資水平,就算房價不在上漲,購買100平米的房子也要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