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當一部分員工被評為第三或第四等。其中,拿到第四等的員工(大約在 5%左右)等於是拿到了
“不改進就得走”的最後通牒。
斯蒂夫·鮑爾默深深地理解,這樣的制度下如果管理層不以身作則,就無法得到員工的支援和信服。所以,即便在副總裁或總經理這一級,微軟公司也施行嚴格的淘汰制。有一次,鮑爾默召集了公司最資深的100個人開會,告訴我們說,“我要求你們找出最差的 5%的員工,不論他們資歷如何,都要給他們一個不改進就得走的警告。‘不論資歷’的意思是,今天有你們這l00位高階經理在這裡開會,而明年開會時,就應該只有95 個人了。”臺下的經理聽到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心裡都暗暗地一驚。鮑爾默的話不是兒戲,第二年開會的時候,真的有不止5 位高階經理“走人”了。
雖然微軟有著如同精密齒輪一樣的管理方式,以及助其成功的動力與秘密,沒有人能夠否認它的成功,但是,像許多公司一樣,微軟公司也遭遇了“中年危機”,或者說,它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暴露過一些管理上的問題,也經歷過成長的陣痛,甚至也會有一些讓人覺得令人窒息的環節和無法跨越的禁錮。而種種我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的細枝末節,那些難以言表的快樂和後期的無奈和失落,都已經讓我感覺到,離開它的日子在一天天地走近。
尤其是回到微軟總部工作的那幾年,似乎正是微軟在經歷了巨大成功之後的“迷茫期”,它像個青春期的孩子一樣任性、張揚、雄心勃勃、有理想,但是卻缺乏章法,沒有主見。在網際網路大潮到來的時候,軟體公司也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機會,而對於微軟這樣以終端軟體銷售為主的公司,我甚至看到
了它的一絲迷茫。似乎微軟正站在兩條岔路口的中間,卻哪一條都不願意捨棄。對於.NET 的“始亂終棄”,完全就是一種淺嘗輒止的試驗。而WindowsVista 編寫過程的艱難讓數萬工程師像是搭建海市蜃樓一樣,天天想象著新產品的艱難問世,也最終讓兩年半的努力完全被推翻。從1998 年到2005 年,我在微軟公司服務了整整七年。其中兩年在北京,五年在總部,不得不說,在總部工作的最後一段日子,我倍感煎熬,與很多人有過相似的感受。在一個龐大的體系裡,我的聲音已經無法發出,關於對產品的方向與想法,總部鮮有傾聽,我如同一部龐大機器上的零件,在中規中矩、沒有任何發揮空間的環境下執行著。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可以被替換的光鮮零件。那種價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佔據了我的內心。“是不是該離開呢?”我內心那個“世界因我不同”的聲音又開始覺醒了。那個聲音一直在我的耳畔迴響。“最大化我的影響力”、“做對世界有影響的人”、“Follow my heart(追隨我心)”這些想法不斷在我的腦海裡迴盪。在這個時候,我清晰地知道,那個答案是“YES!”
從2005 年3 月開始,我開始思考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沒有想到,這樣一場工作變遷,在後來竟演繹了業界兩大巨無霸之問一段激烈的衝撞。我從來沒有想到,我會成為其中的主角,也沒有想到,一次普通的工作變動,竟然能升級成為一場公眾事件。
第九章 最艱難的60 天
■遇到機遇的時候,只能自己伸出手去把握。羅曼〃羅蘭曾經說,;如果有人錯過機會,多半不是
機會沒有到來,而是因為等待機會者沒有看見機會到來,而且機會過來時,沒有一伸手就抓住它。'我想,如果我沒有主動出擊去把握潛藏著的機會,很可能,我會與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我終於意識到,失去勇氣就意味著喪失了面對挑戰的機會。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讓我終生悔恨。人生在世,我們要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並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人生在世時間非常短,如果你總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麼一生過去了,你留下來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惱。我常常說追隨我心,當然追隨我。必須是要在負責、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這個前提之下,冒一些風險也是值得的。雖然經歷風險的日子可能會比較艱難,但如果我不這樣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後我可能會後悔終生。
■一切都彷彿凸透鏡一樣,折射出人生百態。有的人堅定不移地支援你,有的人冒著自己受傷害的風險幫助你,而有的人在經歷心理掙扎後退卻,有的人也在這個時候作出了傷害你的決定。官司,就像一塊試金石,不經意問,把人間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