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被野獸或蛇追趕,被一夥土匪或強盜追趕,被一夥敵人追趕等等,自己則拼命逃跑,卻總是逃脫不掉,最終從夢中驚醒。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這類夢的象徵意義是指人的自我與本能間的衝突。如性本能、攻擊本能等因被文明、社會、他人所壓抑,所以一般用野獸或野蠻、充滿*的事物來象徵。也就是說,在這類夢中,狗、野獸、強盜等都是本能的象徵。而被追趕者,無論是做夢者本人(一般是做夢者本人),還是別的什麼人,都是做夢者自我的象徵。這類“追趕”的夢表現的是做夢者在當時的生活中正面臨著某種危險,他對此危險很恐懼,極力希望逃避、擺脫這種危險。
恐懼的第二個作用是警告人們某種行為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憤怒重在向對手發出警告,而恐懼則告誡自己要提高警惕、謹慎從事。或者不去做,或者集中精力去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謹慎決策、謹慎做事。當一個企業管理者意識到市場風險的時候,他就會對投資及經營行為格外小心,這樣就有可能規避風險。當一個人體會到恐懼馬上降臨的時候,就會聚精會神,很難再有其他感覺,或者考慮其他的事情了。他的思想和注意力都迅速集中在了當前的威脅上,直到威脅消失為止。當一個人駕車飛馳的時候,看到了已經發生的車禍現場,死亡的恐懼會使他降低行車速度,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而當他預感到對面有車向他撞來,他就會下意識地採取令人難以置信的行動,以避免災難。在這一霎間,其他任何資訊都不會被他感知。一個在試用期內的新員工,一般會有能否獲得組織認可的擔憂。這種擔憂的積極意義就是在時時提醒著他,自己隨時都會有被解僱的可能,必須盡心盡力地去工作。所以,新人的表現往往比較突出。同樣,初戀中的男女,害怕對方會分手,往往會千方百計、一心一意地討對方歡心。如果一方感覺另一方對自己若即若離,其專注程度就會提高。一旦危機解除,其表現就會有不小的差異。 。。
從“9·11”來認識恐懼(3)
恐懼不僅能使人集中注意力,還能使人積聚能量,做出平時不可能的舉動。恐懼發生時,人的身體可能會調整到最佳的狀態,甚至超越極限,用以保護和拯救自己的生命。俗話說的,“兔子急了也咬人”、“八十老嬤嬤沒讓狼趕著”等都是指的這個道理。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謂人人皆知。人們大都佩服他的英雄虎膽,讚歎他的蓋世武功。其實,還有一點也許是被小說家有意忽略的,那就是恐懼所激發的能量。正是老虎對他生命的巨大威脅,調動了他所有的智慧和力量,讓他完成了平時不可能完成的壯舉,成就了他打虎英雄的千古美名。在恐懼面前,個體是如此,社會組織也會如此。如“9·11”事件,讓整個世界強烈地感受到了恐怖的威脅,因而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連那些傳統上與美國不太友好的國家領導人,如利比亞領袖卡扎菲、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伊朗總統哈塔米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都公開譴責事件並對美國人民表示同情。這在此前則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當一個人預感到某種恐懼的時候,可能會選擇放棄來降低或消除恐懼。人們面臨恐懼時,逃避往往會第一個躍入人的大腦。放棄正是逃避的另一種形式。自從發生“9·11”慘劇後,不少明星均患上飛機恐懼症,他們一般都以“放棄”來緩解恐懼。小甜甜布蘭妮於“9·11”之後,率先宣佈她的美加巡迴演唱會改期。因為她害怕搭乘飛機,而改坐長途車,所以無法按原定日期演出了。而一向以英雄形象出現的阿諾德·施瓦辛格在現實生活裡也並不像銀幕上那般勇敢。本來,他的故鄉奧地利一所大學要頒發企管榮譽博士學位給他,但“9·11”恐怖事件後,施瓦辛格因害怕搭機長途旅行,以“安全考慮”婉拒了這個難得的亮相機會。巴菲特說過一句話:“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其實,這樣的道理許多人都明白,但要克服對股市暴跌的恐懼心理,並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智商與理性此時往往毫無用處。“放棄”成為規避風險的最佳選擇,儘管這看似是一種不是選擇的選擇,卻符合“情緒邏輯”的規律。
恐懼也和其他情緒一樣,並非都是益處。一旦恐懼的情緒反應超出了實際情況所存在的危險程度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就會走向其反面。
恐懼可能轉化為憤怒的報復。恐懼和憤怒相繼出現是很常見的。“9·11”恐怖事件使美國面臨不同的選擇:是簡單地以暴易暴積累仇恨,醞釀下一場災難,還是兼用和解的瓶塞去塞住恐怖主義的幽靈?遺憾的是,理性再次成為情緒的奴隸。恐懼之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