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說也是件好事,但是你卻偏偏好像要把健康拋棄一樣。終究藥物作用太強,我沒有辦法,我的各個器官開始缺少養分,我用頭暈、乏力等訊號警告你,但你卻因為血壓終於被你控制住而在偷樂,感覺還挺好,完全沒有接收到我的訊號。
45歲那年,降壓藥的副作用已經困擾我很久了,我的肝臟本來就因為各種被你放進來的毒素拖累得半死不活,現在加上降壓藥的副作用產生的毒力,我幾乎無法處理,只能直接排到腎臟,讓它去處理。我知道這是個很危險的動作,腎臟只能處理已經被肝臟解毒的垃圾,直接將毒物轉移到腎臟的話會對腎小球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是沒有辦法,這些藥物毒素假如不被排出去的話,留在體內則更危險。開始時腎臟還能應付,但是隨著受傷的腎小球越來越多,腎臟開始出現了慢性炎症。此時你好像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到處奔走尋求良醫,但是我知道,這次即使讓你找到好的醫生,你也沒有辦法解救我,因為你還根本意識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並不是現在的慢性腎炎有多危險,而是你長期以來不良的生活習慣給我造成的傷害,那才是我最擔心的。所以,趁現在你意識到健康問題的嚴重性,我必須揭發你和時間的錯誤。讓你意識到真正讓我失去健康的原因是什麼,要求你改變生活習慣,堅持對我有益的保健計劃,以此來幫助我重新獲得健康。
二、案情分析
也許在你的眼中,這個盜竊案只是一個離奇的杜撰。生活中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許是吧。不過,假如隨著你年齡的不斷增長,你感覺到自己的健康狀況一日不如一日的話,你應該認真思考一下這個故事;或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你都被同一個健康問題困擾,用盡所有能用的方法也無法奏效時,你也應該再認真思考一下這個故事;又或者,你周圍的親人或朋友,突然有一天,毫無徵兆地被檢查出身患惡疾,那麼,你也應該重新思考一下這個故事。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喜歡思考,只在期望找到最直接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好還不用花什麼時間和金錢),但是,在沒有思考、沒有和身體對話、沒有把真正的問題找到之前,所有的方法,無論對別人多有效,無論多簡單,都不會給你的健康帶來真正的好處,任何方法只是方法而已,都不會對你的健康帶來多大的幫助。
無論是哪一種慢性病或健康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時間和個人的因素充當了重要的角色。舉個例子,我們來看一下國家衛生部公佈的〃2003年調查地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中關於各年齡段慢性病發病率的資料。
2003年調查地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年齡別慢性病患病率
年齡 0…4 5…14 15…24 25…34 35…44 45…54 55…64 65
發病率(‰) 6。3 9。6 18。0 58。3 117。1 219。5 362。1 538。8
我們可以看到在35歲之前,慢性病的發病率是不高的,10個人中有慢性病的人還不到1個,但是35歲之後,發病率開始升高,而且每增加10年,發病率是倍數增長的,到了65歲以上,2個老人中已經有1個患有慢性病。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憂慮的事情,表示你的父母中至少有1個人在受病痛的折磨,或者說,你或你的另一半正在或將來有可能受到病痛的折磨。一個家庭假如有一個病人,那對整個家庭生活質量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虹→橋→書→吧→。
第4節:第二章、一不小心,成了〃垃圾桶〃(1)
那麼這種狀況是否能夠避免?答案是肯定的,這種狀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從資料上來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都會有慢性病,至少有將近一半的人還是可以非常健康地生活的。其中的差別在哪裡?有些人會說是遺傳因素決定的,換句話說是天生的或者是註定的。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我們來看看美國國會早在1981年所做的一份關於膳食與慢性病的綜述估算,裡面指出,遺傳因素在很多慢性病的發病中所佔的比率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高,例如在癌症的發病危險中,基因只發揮了2%~3%的作用,膳食及生活習慣等外部因素才是主要因素。
如果把問題根源迴歸到膳食和生活習慣等因素上,我們將其統稱為生活方式,包含了飲食、醫療、工作、娛樂、作息等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不會是劇烈的和瞬時的,而是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溫和的。它的影響,也許溫和到你毫無知覺、毫無意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