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丁只聽從自家統領。如浙江戰役中,胡林翼調唐訓方(他本人升任糧臺長官)手下歸蕭翰慶指揮,但唐訓方的兵士不願為“新主人”賣力,接陣即逃,害得蕭翰慶本人也在陣中為太平軍所殺。即使是原有主將戰死,兵士只認主將的親戚來當主將,否則只能把原軍遣散,重新再行募選。劉坤一升任江西巡撫,必須受命赴任,他手下二十營湘勇無人敢接。清廷只得根據劉坤一的要求,讓他弟弟劉培一來當這二十營的主將。而劉培一當時身份,僅僅是一小小縣丞,其兄手下將官中,文有臬司、道臺,武有提督、總兵,卻都對劉培一俯首聽命。如此“奇蹟”,在湘軍中被視為尋常之事。即使是曾國藩這樣的魁首,呼叫老弟曾國荃手下的程學啟率部歸淮軍李鴻章指揮,程學啟也明白相拒:“無九帥(曾國荃)之命,我不敢改任。”最後,只能曾國荃發話,這才算數。好在咸豐帝知人善任,對湘軍這種“私人性”加以尊重,才最終倚恃這支軍隊挽狂瀾於既倒。
第三,湘軍能抱團苦拼的精神原因,在於它本身高層長官集團的“理學性”。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羅澤南等人,他們本人都是理學大儒,特別強調“倫理綱常”,常常在演兵場親自演講君臣父子之理,要求士兵背誦《愛民歌》、《得勝歌》等歌謠,毛潤之先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實則脫胎於他的湖南老前輩曾國藩。而在王錱的“老湘軍”營中,幾乎就是“軍校”,平常小兵也要在打仗之餘背誦四書五經和《小學集註》這樣的“大書”,誦聲琅琅,終日不倦。有信仰、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