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的捻黨盡數遣散。
張樂行“下崗”,回到雉河集老家。
不久,太平軍北伐,經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五省一路北上,這一來,各地捻黨借勢復大起。張樂行重扯大旗,加入造反行列。
其間,清朝幹吏周天爵病死,捻眾聞之興奮,阜陽、亳州等數處捻黨聚集一處,各稱大王,甚至有稱“興國王子”、“齊天大聖”的。他們四處焚掠攻殺,勢如破竹。
清廷震驚,忙派袁甲三代替周天爵專辦剿捻事務。
袁甲三,字午橋,河南項城人。看見“項城”二字,肯定有讀者眼前一亮。猜對了!此人乃“袁大總統”袁世凱的叔祖。
袁甲三乃道光十五年進士,道光三十年已經做到御史、給事中,在朝中當言官。此人不畏權貴,連滿清郡王載銓和權貴恆春都敢彈劾,名震中外。漕運總督周天爵死後,清廷加他三品銜。他自己辭去“署布政使”一職,專心治兵剿捻。
雖身為文士,袁甲三長於兵略。他連戰連捷,在雉河集等地重創捻軍,俘殺孫重倫、馬和尚、陸老鳳、江邦位等人,其中三人,乃是捻軍“四大天王”中的人物(孫重倫不是)。
袁大人力度夠重,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蘇北、河南、魯西南、山東等地捻軍此起彼伏,一刻也不讓清政府消停。由於捻軍“散則為民,聚則為盜”的特點,袁甲三想根除他們,難度確實非常大。
此後,太平軍北伐援軍行進時,河南的捻軍死灰復燃,起鬨之餘,他們與當地團練和仇家四處相殺,到處殺人放火搶劫,各方基本上沒有什麼“正義”和“對錯”可言。
咸豐四年,張樂行與亳州捻首王大柱、蘇天福等人開始仿效太平軍建制,統一裝束,頭裹紅巾,身穿號衣,各自稱王(張樂行稱“大漢永王”,蘇天福稱“太平天”),開始打造捻軍“正規軍”。
袁甲三很能幹,他發軍在雉河集、義門集、西陽集一帶大敗張樂行等人的同時,還招降了李士林部捻軍數萬人。
隨著太平軍北伐的失敗,捻軍活動處於低潮。
咸豐五年,各路捻軍在雉河集會盟,共推張樂行為盟主,下設軍師、司馬、先鋒等多種官職,並建立了黃、白、黑、紅、藍的“五色總旗”制度,總旗各有首領,稱“大趟主”,總旗下有“大旗”,首領稱“趟主”。每個“趟主”手下人數不一,少則四五千,多則數萬人。總旗之下,又分“五色鑲邊旗”,乍看行制,很像滿清的“八旗”制度(其實完全不同)。
這些武裝一直保持流寇行為,不備軍糧,出則焚掠,被打敗後就四散隱蔽,仍舊為“良民”,在家耕種。
會盟之後,張樂行出手不凡,率手下三萬人在亳州的泥臺店大敗清將張維翰,陣中打死清將達凌阿,直殺河南,攻下夏邑縣城。
清廷聞之大怒,四處徵調五千多精兵,準備合力剿滅張樂行。
清朝大軍開至雉河集,張樂行打不過就跑。清軍把他家祖墳刨盡,焚骨揚灰。
張樂行“化悲痛為力量”,在咸豐五年年底和咸豐六年年初把清朝提督武隆額打得連連敗北,召集數萬大軍圍攻宿州重鎮。
咸豐六年三月,張樂行楞把河南巡撫英桂包圍在歸德城中,差點活捉了這位滿大人。到了咸豐七年,張樂行手下已發展到十來萬人。
見捻軍如此勢大,清廷只得復調袁甲三再往安徽協同英桂剿捻。
經過一系列苦戰,由於清軍步步為營,逐個擊破捻軍堡壘,最終攻克了捻軍老巢雉河集。
僅帶數百人逃走的張樂行等人死灰復燃,沒過多少天,他就與蒙城等地數十股捻軍合營。僅過一個多月,當他們到達河南、安徽交界的三河尖(距固始九十多里),人數已經達幾十萬之多(包括家屬)。
清廷惱怒英桂無能,下詔申斥,同時派提督秦定三帶生力軍馳援。
捻軍此時同清軍作戰方面,戰法單調,總是憑藉人多圍攻城池,但總是打不下來,人數越拼越少,這裡被殲滅數千,那裡被殺掉數千,友軍之間很少聯絡和配合,一來二去,連“大趟主”龔德樹的弟弟也被俘殺,處境艱難。
並行猛虎逞威風——捻軍與太平軍在淮南的攜手
天京事變後,自相殘殺窩裡斗的太平天國遭受重挫,更需要在外尋找一支可靠的同盟軍。咸豐七年三月,雙方經過事先的溝通,在霍丘和六安交界處會師。此後,捻軍的張樂行被太平天國封為“徵北主將”,其餘諸頭目各有封賞。
從形式上講,捻軍此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