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水銀量驚人,注滿了陵內的整個地層,成了一個可怕的“地下毒河”。試想,在密封空間內,如果有盜墓者侵入,誰還能活著走出來?據此可以推斷,秦陵是中國古代帝王陵中“第一毒墓”。

在墓內建放的有毒物質,叫墓毒;在屍體上塗上的有毒物質,叫屍毒。這種種手法實施起來比較簡單,不像伏弩絕殺那般複雜,也不像坑滅活口那樣慘烈,但發揮的作用卻遠在它們之上。若盜墓賊貿然進入,一不小心就會中毒,重者墓中斃命,輕者落下終身廢疾,遭到所謂的報應。

在古籍中,有關墓毒的記載很多。漢廣川王劉去盜掘戰國古墓魏襄王冢時,除了發現墓是鐵汁澆灌之外,在開啟後還有驚人發現,裡面竟然噴出一種有毒氣體:“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陽雜俎·屍穸》記載,劉景公的墓內暗置毒物。當時有盜墓賊掘開墓穴後,“有青氣上騰,望之如陶煙,飛鳥過之輒墮死,遂不敢入。”墓內冒出的氣體,竟然把天上飛過的鳥兒都毒死了,可見墓毒之毒。

古墓中常見的毒物有硃砂、石膽、雄黃、礬石、磁石等,並稱“五毒之石”。這五樣東西還常被古代術士用來煉製不老藥、壯陽藥,給帝王服用,即常說的“五毒俱全”。現代中醫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有些藥石在適量情況下,確實可以治病。但由於毒性難以控制,服用了這樣的不老藥,不速死就算萬幸了,何來長生不老?

還有人因生前服用藥石過量,死後自動形成了屍毒、墓毒,《太平廣記·墓冢》(卷三百八十九)“王粲”條,魏武帝北征烏桓時,登上山嶺遠望,發現有一片山岡寸草不生。手下的王粲據此認為,這個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時候,曾服用過生礜石,死後毒氣揮發出來,導致地面寸草不長。魏武帝將信將疑,讓人掘開一看,果然有座古墓。

有條件的古人最常使用的墓毒是水銀,齊桓公墓內便置有“水銀池”。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時編地理書《括地誌》稱,“晉永嘉末,人發之(齊桓公墓),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水銀蒸發形成的毒氣,給盜墓者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實際上,就算墓裡不放毒物,屍體、食物等有機體時間一長也會自然形成毒氣,如大量聚集的一氧化碳,便是天然的毒物。不少盜墓者因為這“無形的殺手”而喪命。2009年1月12日晚,在江蘇盱眙秦漢東陽城遺址發生的“斃命案”中,四名死亡的盜墓賊,三個被一氧化碳毒死在墓內,一個摔下去後,弄出來還是死了。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來的,墓毒確實是存在的。不論是盜墓賊,還是現代考古專家,發墓時都會小心謹慎,慎防中招。這裡有一段不為外界知曉的秘聞,20世紀60年代,國家批准發掘明定陵,當找到地宮入口時,考古專家沒有貿然進去,而是買來一隻公雞扔了進去,見公雞活著往外撲逃,才排除了定陵有毒的可能,放心大膽地進入地宮。

“復仇派”盜墓之王——西楚霸王項羽(9)

秦陵有劇毒,已為現代考古初步證實。198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物探研究所曾探得在秦陵封土堆下,有一個約12000平方米的強汞(水銀)異常區域,有朝一日,秦陵的地宮開啟時,專家肯定也要做好充分的“防毒”準備。

● 秦陵反盜招外招——“積沙埋殺”

上述三大防盜手法,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秦陵中還會不會有其他盜墓機關,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根據最新考古調查和已發掘秦漢陵墓的情況,秦陵很有可能存在其他反盜墓手法,如令盜墓者聞風喪膽的——“積沙埋殺”。

中國古代帝王陵有兩大型別,一是封土為陵,墓穴建在地下,掘坑堆土而成;一種是依山為陵,墓穴鑿山而成。秦陵屬於前者,在秦漢及以前最為流行。

封土而成的陵墓往往在封土層中做手腳。墓中積沙,俗稱“流沙墓”。如果堆置的土層中有意放置大小不一有稜有角的人工石塊,則叫“積石墓”;兩者兼而有之,則是“積沙積石墓”。“流沙墓”出現之前,還有反盜墓效果稍弱的“積炭墓”。

之所以秦漢及以前大墓,墓穴會挖在十幾米,甚至幾十米之下,除了葬俗禮制的原因,就是便於積炭積沙積石,實際上,“深挖”和“封土”,本身也是一種反盜墓的手段。秦陵地宮有多深呢?中期秦陵的營造是由丞相李斯主持的,當地宮已挖得很深時,李斯向秦始皇報告,“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