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掠甑幕埃���衷諶純梢哉庋�雋恕U饈股⑽謀淶酶��鞽�⒏��榛睢�

中國的散文有一個偉大的未來。它很快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散文在表現力和優美上相匹敵。最好的現代英語散文之所以出類拔萃,是由於它健康地融臺了來自日常英語的既具體又形象的詞彙和出自羅馬傳統的意義更確切併兼有書卷氣的詞彙。這樣一種書面語言認為“新聞嗅覺”、“知識網”、“語言的漂流”、“乘著勝利的潮流前進”、“魯依·喬治與保守黨調情”等表達方式是優秀的、標準的語言,那麼,這種書面語就會成為一種雄渾的文學語言的媒介。錯誤的文學標準將清除諸如“嗅覺”、“網”、“漂流”、“潮流”、“調情”等詞語,強迫代之以“欣賞”、“積累”、“傾向”、“前進”等等。語言的活力即刻失去。在漢語中具體與抽象兩大類詞語相當豐富。漢語的基本構造完全是具體的並非抽象的,像盎格魯-薩克遜語一樣。而經典文學的傳統留給我們的詞彙,則更偏重藻飾,詞義也更精確,與英語中的羅馬語部分相類似,如果有一位真正的文學巨匠將這兩個因素融合在一起,那麼他就會造就出一種具有最大的表現力,最優美的散文來。

詩歌

平心而論,詩歌對我們生活結構的滲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認為的那樣是既對之感興趣卻又無所謂的東西。如上所述,所有的中國學者都是詩人,或者裝出一副詩人的模樣,而且一個學者的選集中有一半內容是詩歌。自唐朝以來,中國科舉考試在測驗重要的文學能力時,總是包括詩歌創作在內。甚至家有才女正待出閣的父母,有時是才女本人,在擇婿時也要求對方能夠寫一手好詩。階下囚經常因為能夠寫幾首好詩而為掌握他生殺大權的人所賞識,並且重新獲得自由或受到特殊禮遇。詩歌被視為最高的文學成就,被當作測試一個人文學技能的最為可信、最為便捷的方法。中國的繪畫與詩歌緊密相聯,在神韻和技巧上,即使不是完全一致,也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說宗教對人類心靈起著一種淨化作用,使人對宇宙、對人生產生一種神秘感和美感,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生物表示體貼的憐憫,那麼依著者之見,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一種活躍著的情緒。中國人在他們的宗教裡沒有發現這種靈感和活躍情緒,那些宗教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黑暗的生活之上點綴著的漂亮補釘,是與疾病和死亡聯絡在一起的。但他們在詩歌中發現了這種靈感和活躍情緒。

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透過諺語和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詩歌透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透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聖潔的理想。它時而訴諸於浪漫主義,使人們超然於這個辛勤勞作和單調無聊的世界之上,獲得一種感情的昇華,時而又訴諸於人們悲傷、屈從、剋制等感情,透過悲愁的藝術反照來淨化人們的心靈。它教會他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村舍炊煙縷縷升起並與依戀于山腰的晚霞融為一體的景色,它教人們對鄉間小徑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要親切、要溫柔,它使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遊子之情。它教會人們用一種憐愛之心對待採茶女和採桑女、被幽禁被遺棄的戀人、那些兒子遠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親,以及那些飽受戰火創傷的黎民百姓。最重要的是,它教會了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感受時光的有形流逝;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在這個意義上,應該把詩歌稱作中國人的宗教。我幾乎認為,假如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於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倖存至今。

不過,要是沒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國的詩歌也不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獲得這麼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國人的藝術與文學天才,使他們用充滿激情的具體形象進行思維,尤工於渲染氣氛,非常適合於作詩。他們頗具特色的濃縮、暗示、聯想、昇華和專注的天才不適合於創作具有古典束縛的散文,反而可以輕而易舉地創作詩歌。如果像伯特蘭·羅素所言:“藝術上他們追求高雅,生活上他們講究情理。”那麼,中國人長於詩歌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中國詩歌精巧,從不冗長,從來沒有極大的偉力,但於創作完美的感傷的瑰寶、構勒神妙的情景卻十分合適。它的節奏美使它充滿了活力,它的神韻使它通篇生輝。

中國思想的大趨勢,使詩歌創作成為文學藝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