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銀三兩”,又如現代漢語中“我從未見過”,就必須寫成“餘未之見也”,賓語通常放在否定動詞的前面。現今的中小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時常易犯習慣用法上的錯誤,正如初學法語的英國學生會說“je vois vous”一樣。如同學習外語需要大量接觸才能真正掌握其習慣用法,同樣,文言寫作也需要把名篇佳作反覆背誦多年(至少十年),然後才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也正像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真正掌握一門外語一樣,事實上也只有極少數中國學者能夠寫出真正符合語法習慣的文言文。事實上,現在只有三四個中國人能寫出符合周代語言習慣的文言。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忍受那種連外國人也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充滿書卷氣的語言,這種語言已經失卻了母語的真味。

中國式文字的使用使得這種發展成為可能。而且,文字與語音的脫節又加強了文字的單音節性。事實上,口語中的雙音節詞在文章裡是可以用單音節字來表現的,因為字型結構本身已經使意義十分明確了。於是,我們在口語中需要講“老虎”,以區別於其他超過一打的發音相同的字眼兒,但在書面語中一個“虎”字也就足夠了。文言中的單音節字明顯多於口語,因為其背景是閱讀而非口頭髮音。

這種極端的單音節性造就了極為凝鍊的風格,在口語中很難模仿,因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