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社會道德教育的基礎,並且認為透過全社會的道德教育,應該出現一個人民生活幸福和諧的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為什麼“忠孝”被放在道德之首,並得到如此特別的強調。甚至中文中代表“文化”或“宗教”的“教”字,也是從“孝”演變而來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夂”,意思是“使……孝。”《孝經》是這樣解釋“孝”的: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孔子還說: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所以,他就可以對門徒曾子說: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所有的道德哲學,在社會上都是基於一種模仿的理論,在教育上則基於一種習慣的理論。社會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是從小建立正確的思想態度,這自然是從家庭開始的。這一切都沒有什麼錯。唯一的弱點是將政治與道德混為一談。結果對家庭來說是比較滿意的,而對國家來講則是災難性的。
家庭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是前後一貫的,它堅信一個由好兄弟好朋友組成的國家一定是個好國家。然而,在現代人看來,儒學在社會關係中忽略了每個人對自己不相識的人所應有的社會職責,這種忽略的災難性是嚴重的。撤馬利亞人樂善好施的品德在中國鮮為人知,實際上受到人們冷落。從理論上講,這種品德已經體現在“互惠主義”中了。孔子說,仁者“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然而,這種與“他人”的關係並未包括在五種最重要的關係中,沒有詳細給予說明。家庭與朋友一起組成了一座有圍牆的城堡。城內是最大限度的共產主義大協作,相互幫助;對城外的世界則採取一種冷漠無情,一致對抗的態度。結果正如人們所見到的那樣,家庭成了有圍牆的城堡,城牆之外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是合法的掠奪物。
裙帶、腐敗和禮俗
的確,中國的任何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單位,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則指導著自己的各項活動。互相幫助發展到了一種很高的程度,一種道德義務和家庭責任榮譽感促使他們要相互提攜。有時,某位兄長要遠涉重洋去幫助一位破了產的弟弟恢復名譽。地位較高、事業較成功的家庭成員,即使不負擔全部家用,通常也要承擔其中的大部。一個人供養自己的侄子和外甥上學是常見的事,不需要特別讚揚。一個成功者,如果他是一個官吏,往往把最好的差事分配給自己的親戚。如果當時沒有一個現成的職務,他會製造一個閒職出來。這種掛閒職領乾薪主義和裙帶關係逐漸得到了發展。加上經濟的壓力,它就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來破壞任何政治改革運動,而不是被改革運動摧毀。這種力量如此之大,任何不屈不撓的改革勢力,不管其用意多麼崇高,最終都會證明是失敗的。
從溫和一些的觀點看,裙帶關係並不比其他各種形式的徇私偏袒更壞。一位部長不僅要把自己的侄子外甥安插在部裡,還要將部裡其他高階官員的侄子外甥安插進來。還有一些官員地位確實高一些,並且給他寫了推薦信。除了那些掛名職務及“顧問職務”之外,還能將他們放在哪裡呢?經濟壓力及膨脹的人口的壓力是如此之大,有如此多的受過教育的人能寫文章卻不會修理汽化器或組裝收音機,以至每當一個新的公共機構的建立,或新官吏任職,頭頭們總會收到成百上幹封推薦信。於是很自然,這種慈善與寬厚就從家庭開始了。因為家庭制度應該被中國人看作是中國人與失業鬥爭的傳統保險制度。每個家庭都要照管自己家裡的失業者,供給他們吃喝,之後的第二步就應該幫他尋覓一份差事。這種方法比慈善事業要好一些,因為它教給了那些不太幸運的人以一種獨立感,獲得這種幫助的家庭成員也會轉而幫助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再者,那位掠奪了國家資財以肥自己的部長,他或許是為這一代,或許在為下面的三代、四代人聚集了50萬或1000多萬美元。他只不過是想光宗耀祖,做一個體面的家庭成員(我只想舉幾個死人的例子:王佔元將軍,湖北省長,有約3000萬美元資產;吳俊升將軍,黑龍江督軍,更為富有,有大片的不動產,財富無以計數。只有上帝才知道熱河的湯玉麟有多少財產。他現在還活著)。貪汙受賄,“敲詐勒索”,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