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一體化企業就會進行生產。然而,在計算預期淨收益時,必須從期望所得中減去之前對專用性資產的投資額k。因此,我們得到:
(2)b2=(1…v2)(1…v2)/2…k=(1…v2)2/2…k
在這裡,第一項是預期的收入超過實付成本的部分。
只有當b2>b1時才會選擇專用性資產技術,這要求:
(3)k<(1…v2)2/2…(1…v1)2/2
2�自發締約(Autonomous Contracting)
假設不等式(3)成立,並考慮有最終需求的買方與最終制造產品的生產方之間的自發締約情況。假定需求與生產技術均如上所述,有效的締約關係就是那些複製縱向一體化的結果,在這裡以及本文的其餘部分,我都假定,交易是由契約而不是由縱向一體化支配的。因而縱向一體化僅被當做一種參考條件來運用。製造商不進行前向一體化或分銷商不進行後向一體化,對此可以有許多理由來解釋,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在兩個階段都存在著範圍經濟,但需要各種完全不同的產品組合才能在每一個階段都實現這種範圍經濟。也就是說,(1)選擇專用性資產技術,而且(2)只要所實現的需求價格大於v2, 便可生產和銷售產品。假定雙方都是風險中性的,且該行業的生產方彼此間是相互競爭的。不論所描述的是何種締約關係,只要實現盈虧平衡條件(用期望值來表示),生產方就會願意提供產品。原則上,允許供給商獲取正的利潤作為供貨的條件,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供應商希望每份合同都會實現預期利潤π>0而不是實現預期的盈虧平衡,那麼抵押品模型就會具備其顯著特徵。雖然結果是最終需求會受到遏制,但契約的主要特徵仍然保留下來。
請記住,訂單是在第一階段確定的。如果有專用性資產,那麼,第一階段對這種資產的承諾,是在預計了第二階段的供給之後做出的。然而,第二階段的生產是否發生,取決於需求是否實現。買方在第二階段可以確認或者取消訂單。請考慮以下三種締約選擇:
Ⅰ�買方購買專用性資產,然後將分配給任何一個出價p最低的銷售者;
Ⅱ�生產方自己進行專用性資產投資,如果買方確認訂單,生產方會在第二階段獲得支付,否則一無所獲;
Ⅲ�生產方自己進行專用性資產投資,如果買方確認訂單,則生產方從買方獲得;如果取消訂單,則生產方得到ah,0≤a≤1;而買方則為接受送貨而付出;如果第二階段拒絕接受貨物,則會遭受數量為h的財富損失。
第三種情形可以看做是買方向生產方提供了自己估價為h的抵押品。如果取消訂單,則生產方對它的估值為ah。
在第一種締約關係中,如果生產方滿足每單位需求會獲得數量為v2(這正是他的實付成本)的補償,那麼他會達到盈虧相抵的平衡。因而出低價的人將以p=v2的價格提供產品。因為買方若是投資於專用性資產,其淨收益就會被最大化,而且因為產品是按邊際成本流轉的,所以這種契約就複製了縱向一體化關係。然而,除非專用性資產是流動的,而且專用性的產生是由於某種物理特徵(如專用模具),否則第Ⅰ型別的契約便不可行。於是,透過把專用性資產的所有權集中在買方手上(然後買方又將其轉讓給出低價者),市場採購便能夠滿足各方的需要,不會發生敲竹槓問題。由於買方可以收回模具,如果很難締約,買方還可以不花成本地找到新的買主,因而第Ⅰ型別的契約會產生有效的結果。這忽視瞭如下的可能性:如果所有權保留在買方手中,供應商就會濫用模具。 。。
可信的承諾:用抵押品支援交易(6)
隨後我們把注意力集中於第Ⅱ、Ⅲ類契約上,我們假設資產專用性具有人力資產或專項資產性質(參見本部分C中)。只要實現的需求價格大於,自發的買方就會按第Ⅱ類契約確定訂單,否則買方就不會確認訂單。如果(1…)…[(1…)v2+k]=0,生產方就會盈虧相抵,從而
(4)=v2+k/(1…)
於是,在這種締約情況下,產品交易會以高出邊際成本的價格水平進行。可以想像,將大於v1;在這種情況中,盤算第Ⅱ類契約的買方反倒更願意從那些使用通用技術的賣方採購產品。教科書中的比較都隱含地假定<v1。還請注意,一種能夠被無成本地應用或不應用於產品生產的備用技術,本可以按v1有效地削減需求。如果潛在中間人能夠提出訂單,按v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