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希望你遵守諾言,謝謝呵,後會有期。”徐鳳儀對王婆留作了鬼臉,扶起他轉身就走。艾源、安通、畢沅、曾竹青、雷妙達這些少年都是鎌倉鬼太郎的手下敗將,也抬不起頭來,默不作聲在後跟上,快步走向停泊在港灣的貨船。
鎌倉鬼太郎既答應放過王婆留他們,也不好反悔,只能眼睜睜目送王婆留他們離去。就在王婆留他們扯滿風帆即將離開唇樓港之際,這廝忽然想起什麼,跑到岸邊合掌對王婆留嚷道:“小子,你有錢嗎?回家籌五萬兩銀子來給大爺,我便把哪殘花敗柳還給你啦!哈哈!”
徐鳳儀用手肘撞撞王婆留的腰間,板起的臉嚴肅地道:“不要被那廝的鬼話蠱惑,學好武功,把他幹掉!”
“哦。”王婆留心不在焉答應一聲,俯視仰觀,上窮碧穹,下達碧淵。心亂如麻,想得很多。
第七十三章 大爭之世
大明嘉靖三十一年,王忬上任浙江巡撫後,海禁政策變本加厲。
王忬由山東巡撫被嘉靖皇帝委任為浙江提督,巡視浙江及福州、興州、漳州、泉州四府的剿寇軍務。王忬到任後,先後上疏總提供了十二條治倭策略,重用俞大猷、盧鏜、湯克寬等得力參將,抗倭主戰派。奏請朝廷解除了一批作戰不力的將領。招募勇敢,增添器械,厲兵秣馬,準備清剿浙江及福州、興州、漳州、泉州四府的倭寇。
朝廷大軍首先選中清剿的目標,是盤踞浙江舟山群島烈表山上的汪直。汪直預感到明軍即將對他進行嚴厲的打擊,海商集團與朝廷官軍大決戰將不可避免。汪直為了應對朝廷的殘酷鎮壓,積圾備戰,組建神機營,大量購買火藥,裝備佛郎哥火炮、鳥銃、三眼銃、快槍、火箭、千里銃等等,組成一支當時世界上罕見的火器特種部隊,並任用佛郎哥人安東尼作隊長。汪直這支火器特種部隊,主要由佛郎哥人、紅毛人、倭人、漢人組成的混合團隊,人數總共有500多人。佛郎哥人、紅毛人、倭人只佔少數,更多是漢人。
由於汪直在烈表山上倉庫中貯存足夠的器械彈藥,這支火器特種部隊如果能正常發揮的話,肯定能重創朝廷的官軍。王忬、俞大猷、盧鏜、湯克寬等抗倭主戰派也很清楚汪直這支火器特種部隊存在,評估汪直的戰鬥力後,他們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自朱紈浙江總督率領朝廷大軍血洗雙嶼島後,汪直對朝廷的殘酷鎮壓徽州海商的暴行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不得不組建部隊及僱傭倭寇備戰,以期對抗大明朝廷的血腥屠殺。
黑雲壓頂,大浪將來,山雨欲來風滿樓。
對這場仗該不該打?朝中主戰派和主和派也爭得很激烈。大明文武官員圍繞海禁關閉還是開放?對“倭寇”痛擊還是招安?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不相讓,鬥爭極為激烈。陷入忠奸、是非爭辨的泥沼,文武失和,互相揭陰私,進行窩裡鬥,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舉國不寧。
對汪直這種溫和海商只能招安,絕不能殘酷鎮壓,應該說朝中還是有這種明白人存在的。當然這種明白人不一定是有權的大官,他們儘管能發出聲音,卻一直被壓制,不為當權者重視。海禁派後來得勢後,更是把持有不同政見、主張開放海禁的人通通打成奸臣。誰敢主張開放海禁,就給誰戴上奸臣的帽子。
嘉靖皇帝已給海禁派喂足料了,他被海禁派牽著鼻子走,喪失是非判斷。海禁派叫他跳就跳,爬就爬。
主張開放海禁的人真是大錯特錯嗎?他們真是收了徽州海商的錢,替汪直這些人代言說話嗎?
這根魚刺不只是卡在筆者的喉嚨中,也卡在近代以來無數中國人的喉嚨中。梁啟超在為鄭和寫的傳記中,在高度評價鄭和的同時,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哥倫布之後有無數的哥倫布出現,而鄭和之後卻再無鄭和?但他沒有指出原因。
從1405年開始,鄭和在29年中先後七次下西洋,之後明帝國的海外航行逐漸終止,在鄭和最後一次航行回到國內(1435年)之後80年,葡萄牙人來到了澳門,原來行駛著三保船的海洋已經被歐洲人控制了。鄭和率領的明朝海軍在艦隊規模、航海技術和組織協調水平諸方面都是當時的最高水平。這是史學界公認的事實。但是為什麼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為什麼以巨大的熱情擁抱海洋的國家最後卻退縮起來而錯失了一個新的文明時代?
原因就是大明朝廷實行嚴厲海禁政策,不支援私人航海,當朝官員把汪直這些人當成目無法紀的亂臣賊子。明初朱元璋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