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抵禦、對抗王忬的軍事殘酷鎮壓。桃源島的海盜、岑島的倭寇以及豬仔島上的小白成、柳生天原等倭酋也率部趕到烈表山支援汪直。汪直羽翼始豐,烈表山一時群英薈萃,人材濟濟一堂。海商與附近的漁民也空前團結,對大明官兵同仇敵愾,誓言粉碎官兵的進攻。
兵精糧足,又貯存足夠的彈藥,汪直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王忬要打敗汪直,恐怕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且不一定能贏。現在,打敗汪直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忬除非抓住汪直的短處,象打蛇打七寸一樣,擊中對手的要害,以最少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可是,汪直的短處在哪裡?這不僅是剿倭統帥王忬思考的問題,也是抗倭前線所有軍事將領都在思考的問題。
第八十六章 帝國壁壘
王忬按兵不動,江南剿倭前線的官兵紛紛向王忬上書請戰。特別是遊擊鄒繼芳、參將湯克寬等主戰派不斷遊說王忬,縱恿王忬發號施令,儘快掃蕩烈表山上的倭寇。王忬認為汪直兵精糧足,船堅炮利,只可智取,不能力敵。
盧鏜部屬唐為明雖是一個小小的百戶所指揮,也急切建功立業,力言可戰。他見過王忬,分析敵我形勢,認為龜縮在烈表山一隅的汪直地窄兵少,不足為患。對王忬擁兵不戰一事頗有微詞,認為王忬如此小心謹慎,有些過份,完全是養癰遺患,貽誤戰機。
王忬反問唐為明道:“你這次追擊騷擾餘杭、湖州、鎮江的倭寇,到底逮住或殺掉多少個倭寇?”
唐為明臉紅耳赤,羞愧難容。他不僅沒有逮住一個倭寇,甚至說一個倭寇也沒見到。如此戰績,確實是難以啟齒,他無話可說了。
但許多少年新進將官不以為然,認為倭寇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是人皆可啖的豆腐。強烈要求王忬馬上出兵,掃蕩烈表山上的倭寇。上報朝廷養兵之恩,下平民間對倭寇擾民的積憤。江南大小文武官員都認為剿倭時機成熟,力陳可戰。三萬官軍對三千多倭寇,不贏才怪。
王忬之所以按兵不動,第一是烈表山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二是忌憚汪直的佛朗哥火炮、火繩槍厲害,且汪直貯存足夠的槍枝彈藥,足以滅掉三萬官軍十次乃至百次以上。鑑於汪直彈藥充足,見慣孤兒寡婦眼淚,深知戰爭殘酷的王忬,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眼見江南將官不知天高地厚,將驕卒惰,皆以為自己勇敢無畏,勢不可擋。王忬就召集諸將到中軍大營謀劃軍機,在每個將官面前放置一個可盛五百斤溶液的大水缸,內建海水。然後向急求一逞建功立業的將官說:“這是倭寇,請大家幹掉他們吧!來,勇士們,你們勇氣可嘉,有足夠的自信喝光這缸海水。不要客氣,喝吧!”
諸將面面相覷,無人敢飲。別說這是苦澀的海水,就算是一缸甘甜可口的糖水,也沒有人一口氣喝光這五百斤液體。
王忬便對請戰將官說:“一缸清水,尚難盡飲,滔天大浪,能一口吸盡嗎?你們急於求成,勇不可擋。可滅倭跟勇氣無關,跟不怕死無關,而跟你們的能力、本事有關。你勇敢無畏不一定能滅倭寇,徒勞送死罷了。送死非常容易辦到,但能解決問題嗎?你們勇戰而死,倭寇還在,有什麼意義?”諸將始知王忬借水喻意,折服於理,大家只能報以沉默。
不久,朝使到來,奉旨催戰。王忬沒有辦法了,就把那些好逞血氣之勇的將官全部打發上戰場。二百多艘戰艦,上萬餘人馬,浩浩蕩蕩駛向烈表山剿倭。
不料,汪直備戰多時,對此早有預見。倭寇不等官兵靠近烈表山,就萬炮齊鳴,把大部分官兵的船隻擊沉在海上。半數官兵喪身海波,沒有一個官兵能活著爬上烈表山的海灘上。經此一戰,抗倭急進派幾乎絕種,大多數人支援王忬的緩進剿倭方略,設法用計謀智勝倭寇。
王忬逐發出招賢令,凡有妙計剿倭者,賜以百戶指揮出身,賞錢二千貫。
招賢令引出一個名傳史冊的威震中外的抗倭英雄,這個人就是婦孺皆知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出身於武職世蔭家庭,登州(山東蓬萊)人。戚家祖籍安徽定遠,祖上戚詳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最後論功,為子孫贏得一個“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的職位。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為人正直,從小就對長子戚繼光嚴加管教,指望兒子日後能光宗耀祖。戚繼光也沒有辜負將門之子的榮譽,“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
十七歲那年,因為戚景通病重,戚繼光接替了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此後他的官途一路平坦,嘉靖三十二年(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