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這是誰呀?爺爺,這是你爹麼。”王婆留看見富人家大廳都擺放先人的牌位,掛著先賢的工筆畫像。也以為牆壁掛的老人像是邵仲文他爹。想到自己是個無爹的孩子,心下不禁有些黯然。

邵仲文道:“他不是我爹,這老人是智聖先師孔聖人。孩子,你快向他磕九個響頭。”

王婆留不敢違逆邵仲文的意思,老老實實恭恭敬敬給孔聖人的畫像磕九個響頭。

邵仲文拍拍王婆留的肩頭道:“聖人不出世,千古如長夜。孩子,你看清楚沒有,孔聖人的面目是不是很慈祥。”王婆留認真端詳智聖先師孔聖人的畫像,果然發現孔聖人臉目慈善,和藹可親。

邵仲文又拍拍王婆留的肩頭道:“看明白了沒有?他是一個好人,做人應該以他為榜樣,他是我們的萬世師表。讀書,學習,是為了明理,為了保持理性。孔聖人強調中庸,為了接近真理,最大限度實現公平公正看問題,要求人處世辦事儘量做到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王婆留覺得這句話確實是耐人尋味。

邵仲文依舊不急不忙,緩緩的說著:“人世間有很多尖銳對立的矛盾,並不是非白即黑,不是對便是錯,不是左便是右;乾坤時常大挪移;陰陽瞬間大轉換。只有秉持中庸之道,才能避免鑽牛角尖,走極端。中庸是讀書人的道。孔聖人說‘吾道一以貫之’。這道便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王婆留反覆咀嚼這句話,越想越糊塗。

“對,中庸之道。”邵仲文撫摸王婆留的額頭笑眯眯道。“書不是讀得越多越好,知識也不見得是越多越好,當你領悟孔聖人的中庸之道,可以接近智慧最高境界了。”

王婆留聞言更加迷惘,疑惑不解,如果知識不足,如何接近智慧?

邵仲文道:“有些人整天要研究和參悟什麼東西,其實都沒有什麼大作用。沒有慧根,那裡修得成什麼正果?一個人就算學識淵博,如果動了歪心思,替強權效力,作強權的鷹犬欺壓百姓,那他就是才高八斗,也是一隻犬儒;如果一個人懂得以中庸之道處世辦事,即使他讀書識字不多,也能無限靠近真理,智慧見識可以與聖人比肩。真理靠個人的認知、閱歷、實踐、經驗、教訓來感悟,你將來會感悟的,無需我來教你,只告訴你一句,你有點慧根,希望你以後能得正果。”

王婆留的腦袋亂得一塌糊塗,搖頭苦笑道:“爺爺,我滿肚子委屈、怨恨,我的思路混亂,經常鑽牛角尖,我很憤怒,我怕沒希望了。”

邵仲文安慰王婆留道:“你還小,腦袋象一張白紙,還有可塑性。孩子,千萬別抱著仇恨的意識處世辦事,那樣會讓你變得愚蠢。記住爺爺一句話,仇恨會讓人變蠢,所有被仇恨蒙憋心竅的人都是蠢材。”

第六章 考場波折(1)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過了半年光景。在邵家做書童打雜的日子,是王婆留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當年七月,又是“鄉試”時節。鄉試每隔三年舉行一次,各縣、州、府的應試者,即通稱秀才的讀書人,他們都到省城參加科舉考試,錄取者被稱為舉人。舉人是大明政府欽定的官場接班人,必須要有舉人的准入證書,才能參加進士考試,考上進士才能做官(舉人也會被朝廷委任當官,一般是縣級小吏)。

這個時節,縣裡主管發掘人才的提學官也依例舉行考試,選撥秀才。凡是進學還沒有身份的童生,都在這個時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設法考上秀才證明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證明自己確實是做官的料。

邵仲文提早十天準備好文房四寶,打點包袱,夥同鄰村一個叫李甲的老童生,帶上王婆留,一起進城,到錢塘縣趕考。

與此同時,雍和山莊園主唐伯康也帶著他兒子唐三上路了,目的地也是錢塘縣,目標也是考秀才。

唐三要考秀才這訊息傳開,震撼錢塘縣所有讀書人的心。

唐家是當地武林世家,子孫以習武為主。現在唐伯康居然讓他的三兒子唐三轉攻秀才,這訊息傳到邵仲文耳朵中,無疑讓邵仲文感到非常震驚,下巴差點兒掉下來。作為唐三的鄉鄰,邵仲文對唐三的底細來歷是十分清楚又明白的。

唐三今年八歲,進學才一年多,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甚至是《三字經》也背不全,可以說是一個如假包換不折不扣的小童生。據說他的老師,南塘鎮一個叫鄭英明的老秀才,為了讓唐三記住“天上明星滴溜溜轉”這一句名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鄭老師說“人之初,性本善”。唐三偏不認,堅持“人之初,性本惡”。跟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