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原少,牲畜難於飼養,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得知牛肉的營養價值,才逐漸吃豬、牛肉。羊肉則在市場上少見,僅在北海道等少數地方才能買到。像中國那樣食用鹿、驢、狗、兔肉的習俗更是罕見。這就釀就了日本菜餚少加工而吃生鮮的特點。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日本菜講究“色、形、味”。變了一個“形”字,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就出來了。日本菜餚雖不講究吃出什麼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說日本菜餚是用眼睛吃的,是典型的眼球經濟,不圖好吃,只圖好看。至今日本人還是不折不扣傳承自己先人留下的飲食視覺美學。在整個飲食環境裡,處處洋溢著含蓄內斂卻依然讓人不可忽視的美。而重視歷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飲食習慣一絲不漏地繼承了來。

日本料理有“五色”,即春綠,夏朱,秋白,冬玄加上黃色。烹飪處理上有“五法”,即蒸、燒、煮、炸、生。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孕育的物種可作為人們日常所需的食材主要是海鮮、蔬菜、菇菌,喜歡在用膳的時候用醬油,醋和青芥辣,比較著名的有類似酥炸食品“天婦羅”、類似我們的魚生的“刺身”,以及紫菜飯糰“壽司”。

日本料理當中能代表東瀛島飲食文化理念和特色的有刺身和壽司。“刺身”一詞來源於過去漁民在製作好魚片後還得將魚皮用竹籤刺在魚片上以便食用的人辨別所享用的魚的種類。據記載,公元十四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

直到十五世紀,中國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格式。刺身以漂亮的造型、新鮮的原料、柔嫩鮮美的口感以及帶有刺激性的調味料,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魚,而且是最新鮮的魚。隨著視野的開闊,刺身的原材料也不侷限在魚類上;刺身的佐料主要有醬油、山葵泥或山葵膏,還有醋、薑末、蘿蔔泥和酒。刺身並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需要稍作加熱處理,例如蒸煮:大型的海螃蟹就取此法;炭火烘烤:將鮪魚腹肉經炭火略為烘烤(魚腹油脂經過烘烤而散發出香味),再浸入冰中,取出切片而成;熱水浸燙:生鮮魚肉以熱水略燙以後,浸入冰水中急速冷卻,取出切片,即會表面熟、內部生,這樣的口感與味道,自然是另一種感覺。

櫻木露娜以她在廚房十幾年積累的經驗,已把日本料理弄到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地步。她知道那塊食材的精華在哪,比喻一條大馬哈魚,魚尾巴和魚頭都不能入菜,只能熬湯或餵狗。把食物精華部分取出來做菜,然後透過巧手做出鮮花一樣賞心悅目的拼盤,便大功告成。由於日本食物以生鮮為主,葷菜素菜都是稍稍氽水即成,主打菜式好不好吃關鍵是醬料的搭配。櫻木露娜擁有獨家秘方的醬料,甜的、酸的、辣的、鹹的,按照食材的相生相剋的特點進行搭配,相剋的食物不能混在一起,比喻苦筍加生薑,什麼滋味呀?弄懂食材的相生就能提高食物的鮮味,生番茄加白糖,味道就是鮮美,美食就是如此搭配,如此簡單。

第五十九章 和敬清寂

傍晚時分,柳生天原和孫關六大搖大擺來到服部氏忍者道場,服部半藏客客氣氣把兩人接入道場客廳,客人坐在兩側,自己居中坐下,等人伺候。至於如何讓賓客盡興,服部半藏就不管了,他只管動動嘴皮,或喝酒,或吃東西,或說話。剩下的事全部交給徒弟櫻木露娜辦妥。

有賓朋上門,不管親疏,作為主人的得力助手,櫻木露娜首先會泡上一壺熱氣騰騰的茶恭恭敬敬地遞給客人,並且不忘時時添茶,噓寒問暖,勸客人吃些點心。必要時插科打諢,說幾句笑話。

服部半藏在日本作為有身份的武士,待人接物不可缺少茶道這一道例行程式。茶文化的道義思想最早是中國古代的人提出來的,比日本要早上千年,然而,古代中國卻沒有專門的一支文化旗幟來弘揚茶道的本質精神,茶道不是簡單的將開水衝進茶葉裡,而應該具備其自身的茶道禮儀,南宋紹熙二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孫關六是服部半藏的老相知,彼此相識多年,交誼甚厚。柳生天原即與服部半藏素不相識,但兩人都在日本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