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士砸壞了。”王良心中十分內疚。王良,原名王化陔,四川綦江人,1905年8月生。中學畢業後,於19歲那年的秋天,隻身出川到上海考入一所大學。在學校接受了革命的進步思想,尤其是在北伐勝利的鼓舞下,毅然投筆從戎,到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1927年初,王良隨黃埔軍校遷往武漢東湖一帶。不久,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7月下旬,王良隨隊離開武漢,去南昌參加南昌起義。不料,船到九江,被張發奎的隊伍包圍。他聯絡好幾位要好的同志,乘著黑夜,逃離虎口,在修水找到黨組織。不久,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當時,他是紅軍連長。在井岡山的艱苦歲月裡,王良總是吃苦在前。黃洋界保衛戰,他帶領紅一連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當時,朱雲卿是他的團長。到了1930年6月,王良已成為紅四軍一縱的縱隊長。

朱德聽說電臺被砸,面有慍色,反問他“作戰命令中不是專門強調有一條,要保護好繳獲的電臺嗎?”

毛澤東也說:“電臺是順風耳,有了它,指揮打仗就自如多了。”

正在這時,毛澤東、朱德的警衛員吳吉清和小王趕來。警衛員吳吉清不無埋怨地說:“首長走了也不招呼一聲,嚇得我們到處找。”

警衛員小王訴苦地說:“剛才碰到黃公略軍長,把我們好一頓克。”

毛澤東、朱德、朱雲卿三人相視一下笑了。

朱德對王良、李賜凡說:“命令部隊打掃戰場後,火速北撤。”政委李賜凡馬上回答:“是。”李賜凡,1908年出生。湖南宜章人,貧農出身。由於貧寒,5歲就放牛。他有一個堂叔,資助他上了小學。16歲那年考入縣師範。在學校受進步思想的影響,於18歲加入共青團。在“四一二”政變後,他回到家鄉辦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在鷓鴣坪黨支部任支部書記。1928年春,朱德率軍奪取宜章,他連夜見到朱德。朱德讓他回家鄉組織農民赤衛隊。他按照朱德的要求,組織了農民赤衛隊,後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三師獨立營,同肖克一起參加了象牙山戰鬥,隨後上了井岡山。21歲任紅四軍第二十九團一連的黨代表。在向贛南、閩西進軍中,他一路衝殺,打長汀,攻寧都,作戰十分勇敢。後來到一縱隊一支隊任黨代表,王良任支隊長。從此,他倆成了老搭檔,配合十分默契。

毛澤東望著王良和李賜凡離去後,對朱德說:“咱們也走吧,到永和市迎接德懷去。”

初秋的清晨,空氣是清新的。田野,丘嶺起伏,到處是綠色,綠的莊稼、綠的山林、綠的路邊草。

毛澤東、朱德和參謀人員揚鞭催馬,一路疾行,趕到永和市同彭德懷的紅三軍團會合。老朋友多日不見,一旦重逢,自然有說不盡的離別之情。尤其是對這些槍林彈雨中拼搏的人來說,戰友在戰場上重逢,是人生一大幸事。毛澤東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深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分兵出擊,是用巴掌打人。合兵則是握緊拳頭打人。古往今來,發展中的弱小之軍被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各個擊破的事例屢見不鮮,成為千古遺恨。只有集中兵力在運動中才能大量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分別找了朱德、彭德懷、滕代遠等人,交換意見。8月23日,經雙方商定,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成立了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和前委書記,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嶽彬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第三軍團。第一軍團仍由朱德、毛澤東兼任軍團長和政委,第三軍團彭德懷為軍團長,滕代遠為軍團政委。會議討論了李立三關於再次要求攻打長沙進而奪取武漢的指示。毛澤東和朱德分析了當前敵對雙方的形勢,認為目前再打長沙,於我軍的發展不利。剛發展起來的紅軍,還不具備打攻堅戰的能力。我軍的作戰原則是以少勝多,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可是,到會部分人員認為紅軍發展迅速,由當時的幾百人,幾千人發展到今天的幾萬人;從無有立錐之地,到紅區不斷地發展擴大。以為執行李立三的命令,就幻想著一個早晨取得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他們從主觀出發,卻大大忽視了當時當地的客觀條件,小看了敵人,也不正確地誇大了自己的力量。

當時三軍團的政治部主任兼八軍政治委員的袁國平,就是一個力主攻打長沙的典型代表。他的意見很有代表性。商議的結果,是毛澤東和朱德的正確意見被否決。8月24日,顧全大局的毛澤東和朱德只好發出了第二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2。長沙撤圍

雙方激戰的槍炮聲,在十多里遠都能聽得見;長沙城頭的硝煙,如同瀰漫翻滾的烏雲,好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