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家中有些薄產,不過,在為小官的那些年,也真的折賣的差不多了。”
“家中無產的呢?”
“那也只有貪了,不然,當不好官,也要被殺。貪汙,畢竟不是真格全被查了出來,也有貪了沒事的。”
說到這,兩人都是搖頭苦笑,身為洪武年間的生人,對那個年代的情感也是極為複雜。一方面,洪武年間百姓的負擔很低,軍戶的負擔也低,畢竟將領們還不大敢怎麼奴役他們,而戰亂之後,有一塊地方能夠吃飽飯,養活家小……這已經足夠幸運。洪武年間,權貴被誅殺的紀錄太多,導致他們不敢違茶鹽之法,不敢兼併土地,不敢欺凌弱小,李善長身為國公,身為太祖皇帝身邊的第一文臣,犯法回家,想修一下房子,找同為國公而且是軍隊一系的高官湯和借調軍隊幫助修理房舍,結果一轉眼湯和就把李善長給賣了,因為湯和知道,如果他敢借調士兵給李善長,那麼,儘管他多年來從不犯法,儘管他和朱元璋是發小,是一起長大的朋友,但他也敢肯定,到時候走向刑場的就不止是李善長一個人,還要再加上他湯和的全家老小一起陪葬
結果如何?李善長雖不因此事伏誅,但最少,就是死在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駙馬歐陽倫,違茶禁,被太祖下令活活鞭死。侯爵朱亮祖,欺凌地方官員,使太祖誤殺知縣道同,結果活活鞭死。
這般的例子,實在太多,早起上朝,晚上不能回家的,也實在太多。
但當時的百姓,日子過的確實不錯,所以現在的民間,提起洪武年間,自然是讚美多多,百姓,是不大理會上層的做法如何,是對是錯,他們只知道,自己的日子過的如何,是好了,還是壞了。
想起當年的歲月,為官者,卻是心情複雜。一方面,他們自然也是知道,朱元璋是難得的聖主,皇帝不是一味殺伐就能立威的,要能控住局面,手腕也得雄強才行。崇禎其實也很能殺人,但越殺就越不對勁,越殺越失眾心,比起這個,朱元璋才是天生的殺人者,人頭滾滾,權位穩固,想到這裡,兩個老頭一起對天拱手,神色複雜的道:“聖恩,聖恩”
第612章 治亂
說到這裡,王驥已經大約懂得了胡濙的意思,他神色不悅,手指拍打著窗戶,沉吟著道:“我想,源潔,我懂你的意思了。”
“唉,我倒但願你不懂。”
“怎麼能不懂?”王驥苦笑,“就是說,張佳木再強,總不能比太祖高皇帝強。治標,亦不能治本,所以一時得手,然後貪風復熾是必然的事。”
“就是這個意思了。”
“那麼,就成了純粹打擊政敵的工具了,沒有意義。”
“張佳木的用心,我看倒不是這麼小,但是,我看結果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意外。”
“其實,”王驥欲言又止的,“張佳木倒是和我說起過,治亂之道,為什麼隔二三百年,由大治到大亂,他的意思,這就叫興亡軌跡,是有規律可究的。按他的說法,就在於王朝之初,開國之君能夠馭下,所以官吏勤奮而廉潔,百姓因此而安然平順,不會生事。而時間一久,即位之君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有的懶,有的勤,有的更願意寫寫畫畫,不願理政治民,那麼,怎麼能保證國家平安,又怎麼控制的住官員勤奮廉潔如初?所以到了中期,毛病就多,總會出一個大亂子,使得國力驟然下降,接著,就是末世光景。源潔,你看,他說的對不對?”
“對,太對了”
三百年一大亂,在當時雖然有人提出,但絕沒有人總結歸納的這麼仔細,這麼有跡可尋。胡濙一聽完,就已經是神情激動,大加讚賞了。
“那麼,”胡濙接著道:“如何跳出這興亡規律呢?”
“依你說,有沒有辦法?”
“沒有……”胡濙顯然也不是草包,早就考慮過類似的問題,但他的答案顯然是悲觀的,聽著王驥發問,他搖了搖頭,道:“帝王由聖明到平常,再到昏聵,甚至殘暴,這都是無可更替的事實。你看,從周朝的文武二王,再到幽、厲,漢之文景,再到恆靈、唐之太宗比起僖宗,宋之太祖太宗,比起欽宗,哪一朝,不是由治到亂,帝王血脈,也是由強到弱。從來沒見過,一朝亡國時,帝王能英明如類祖宗的。”
“帝王不成,大臣呢?”
“大臣又沒有全權,有全權的,就成了新朝的開國之君了,比如楊堅,李淵。”
“如果大臣有全權,又不篡逆,如漢之諸葛亮呢?”
“那也不成,一個人再強,也不能成為整個國家的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