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就氣焰大減,再也不敢輕率犯境。制服突厥,就在明天!”
三人聞言都是深以為然。長孫無忌乘機奉盛道:“我們乍一聽到李靖的話,只覺妙不可言,只道再沒比他這計策更好的法子了。如今聽了皇上這一席話,才知說到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李靖還是不能與皇上相比啊!”
李世民暗暗一笑,並不搭話,心中卻想:“以李靖之才,其實應該早就想到我這一策。只是他為人謙慎,韜光養晦,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中炫耀自己之能,只獻了一條中策!嗯,此人不僅領兵打仗有一手,連為官做人也很了不起啊!無怪乎父皇屢屢壓制他,他還是一步一步的爬了上來。”
原來李世民自一除了李建成、李元吉,滿心裡想著的便是如何擺脫臣服突厥的恥辱,更進而一口吞了突厥。當初太原起兵,向突厥稱臣是他出的主意,這種事情寫入史書,流傳後世,可就大大有損他的聲名了!但若他能親手滅了突厥,那麼當日稱臣之恥,也不過是韓信胯下之辱,不但不是壞事,反更顯出他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的氣概!更何況那天他在李淵面前誇下海口,說十年之內一定會覆亡突厥,若竟說得出卻辦不到,豈不真的應了李建成那句冷嘲熱諷,成了第二個樊噲?
好名之心和仇恨之念都驅使他巴不得能儘快吞滅突厥。但他也深知欲速不達之理,突厥大軍畢竟驍勇冠絕天下,唐軍如今雖已強盛足可橫行中原,與突厥的騎兵相比卻仍是差了一籌。要滅突厥不可不精心策劃、長期準備。而他已身為大唐天子,以後是不宜再親身領兵的了。否則一動就是御駕親征,等於抬舉了對方的身價,有殺雞用牛刀之嫌。但唐軍之中猛將雖是不少,能統軍獨當一面的元帥之才卻欠奉,這可犯愁了。就在這時,他想到了李靖!當年隋楊重臣楊素軍功赫赫,是統一大隋的頭等功臣。但他第一次見到少年時的李靖,便已驚為絕世奇才,說今後能在戰功之上勝過他的只有李靖一人,其帥才可上比孫子、吳起!
“也許正因如此,”李世民在心中籌思,“父皇才會如此忌恨排斥他吧!”但李淵怕李靖,是因為他自覺兵謀將略不及李靖,恐怕自己制服不住他;李世民卻自負行軍打仗之能不作第二人想,便是李靖也不在話下!再說唐軍之中全是他的親信舊部,他也不怕李靖掌了兵權之後能瞞著他有何不臣之舉。所以他一得勢後就馬上大力提拔李靖,這樣既可使他對自己銘感恩德,不動異念;日後滅平突厥的統帥一職,他也是不二人選了!
至於“玄武門之變”前他故意事先將自己的策劃向李靖透露,那是因為李靖手中也握有一些兵馬,數量雖然不算多,但象他這樣處於劣勢的境況之下,能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總是聊勝於無。他也沒指望李靖會幫自己__畢竟他與李靖交情不深,自己的處境又是如此險惡__他只是使一招“君子可欺之以方”,算準了李靖是一介君子,知道了自己的密謀之後即使不肯相助,也不會向李建成他們揭發自己,更不會反過來幫助李建成,這就等於是削去一分可能會站到李建成一邊的勢力。李建成處於優勢之中,或許不在乎少了李靖這麼一點點兵力,他李世民可就不能不將這一點點兵力也放在心上了。如今大局已定,又正是用人之際,象魏徵這樣的深仇大恨都可以免去,李靖那樣的小小冒犯,他自然是無意縈懷於胸。只要李靖能為他覆滅突厥,他能得到的好處豈不更多?
次日,李世民先召李靖、尉遲恭、秦瓊、程咬金等大將前來,秘密囑咐了一番,然後大開城門,只領著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圭、侯君集六人,驅馬直到渭河邊。
頡利聞訊,也親率大軍在渭河北岸列陣,命數百精騎同時張弓搭箭,對準了對面李世民等七騎。
李世民身後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圭五人都是文官,見敵人就在對岸,日光之下猙獰兇殘的面目清晰可辨,箭頭上的鐵鏃在太陽對映下反閃出耀眼光芒,不由得嚇得全身僵直,胸中突突亂跳。連侯君集這久經戰陣的武將也忍不住手心一陣熱一陣冷,想:“李世民如今都當了皇帝了,怎麼還是當年做秦王時的那副脾性?如此輕身犯險,也太不智了!倘若頡利來個亂箭齊發,豈不是萬箭穿心、死無葬身之地?這可是不惜性命,動搖軍心之大忌啊!”
那邊頡利見到對岸只有七人,其中一個還是李世民,又驚又喜,下令道:“放箭!將他們殺個一乾二淨!”卻聽身後一人急叫:“父汗,萬萬不可!”
頡利轉頭一看,原來是跟在他身後的女兒阿史那燕!
那天燕兒奔出東宮,心中傷痛,無可言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