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時就想是不是也試一試,結果一試就試到現在。
當時鞋子價格很低,利潤很薄,但量很大。跑了幾年的供銷,我們的方法比別人多得多。一般是單一地租一個地方賣,沒有想到要形成一個大的批發,進到商場裡去賣。我們跟他們不一樣,做的不一樣,成功就要容易得多。
記者:最早開始起步的時候,廠子是一個什麼狀況?
夢想是走出來的(2)
王振滔:我們起步的時候沒有廠子。是利用溫州的一些小廠子,把他們批發過來,當時是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還沒有明確的時候,賺錢比現在容易得多。只要鞋子做出來,打到市場裡去,不愁賣不掉,當時市場是緊缺的。
當時像總統鞋、老闆鞋等都是自己設計的,樣子好,也好賣。一些名稱都是自己起的,像健美鞋。就是別人做的時候,我們給他規劃一下,重新給他一些理念,在鞋子上設計一個名稱,做出來。很多名稱現在還管用,貨號看不懂,但是把名稱一打上去,就不一樣了,細節很重要。當時考慮鞋子要做得比別人更細一點,更精一點,這樣才能有一些優勢。
記者:有自己的廠子是哪一年?
王振滔:應該是在1988年開始的。這跟1987年的8月8日,溫州的“火燒”有關係。有一次我從湖北迴來,聽說杭州的武林門把幾千雙溫州鞋子全燒掉了,還不讓賣了,沒過兩天,湖北武漢也有了相關的報道,當時溫州的名稱就造成銷售不好,只要打著溫州製造,那就全完了。
所有的商場都沒有溫州鞋。後來我們就5元錢一雙自己在街上賣,後來有很多朋友包括政府的,說既然鞋子能賣,那就不是劣質產品,也不是假冒的,說你們可以跟他們打官司。經他們提醒,我們就請了律師,打了幾個月時間,官司打贏了。這時是繼續做鞋子,還是不做(因為已經沒錢了),是個關鍵時刻。當時我們選擇了還是繼續做鞋子。
品牌的誕生
記者:那時的市場應該說是在低谷時期。
王振滔:溫州當時比較蕭條,行業是根本沒法做,就是其他行業也遇到不少問題。但是機會和危機是平等的。企業已經是名聲不好了,但如果你有自己的品牌的話,要做起來容易得多,這個時候自己振作起來,肯定可以走出一條路子。
當時有這樣萌芽的想法:自己能不能創出一個品牌?當時設計了一個奧運的五環的商標,但他們說這是國際上特有的,不能在企業上用。當時就是取的奧運精神的意思。後來改成“奧林匹克精神健康地發展”的意思,改成“奧康”。
解說:1987年,在杭州武林廣場發生火燒溫州鞋事件。一時間,溫州鞋和假冒偽劣緊緊地聯絡在一起,溫州的鞋業也一下子跌入到低谷。就在別人紛紛退出的時候,王振滔卻認為這未嘗不是一個機會,更何況好勝的他對於那把火也是一直耿耿於懷。
記者:那12年之後,您是報了一箭之仇了。
王振滔:十幾年時間一轉眼很快就過去了。有一次溫州在杭州舉辦一個大型展覽會。聽了這個訊息,我非常高興。1999年12月15日,經我的建議,在杭州武林門同樣又燒了一把火。當時“奧康”1998年剛評上中國十大真皮鞋王,溫州也有三大真皮鞋王,所以當時各地仿冒溫州鞋子的比較多,我們就把它們全部沒收了,放了一把火。這把火燒得挺紅的,一燒就把溫州的牌子燒出來了。
記者:這應該說是一個很成功的廣告策劃的例子,但這是不是和您的性格也是很有關係的?
王振滔:應該是和我的性格有關。我的性格是要強,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1998年、1999年的時候,上了一定的規模,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就看你怎麼去運作了。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大,做強。
記者:除了這個行業要做大以外,我知道現在奧康已經在做別的行業了。
王振滔:社會在變,除了母親對孩子的愛不變,其它的都在變。原來我們的想法就是把專業做大,這幾年由於企業的發展,考慮到企業自身的一些情況,我想做一個企業好像一個人成長一樣,從成長期、成熟期到衰落期。企業創業開始是成長,到了成熟的時候,企業員工的信心、技術都會下坡,所以不讓它成熟,成熟了就會衰落,就放慢了腳步,所以我們就必須考慮到多行業發展,根據自己企業發展自身的需求,我們做的是多元化發展,專業性經營,在多元化的當中,分開幾大行業,比較專業。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夢想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