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左右,手術完畢,汪精衛感覺輕鬆了許多,其後三四日內情況良好,汪的腿部已能輕微活動,他以為危險已經解除,不日將會痊癒。陳璧君及其子女也都十分高興。但好景不長,幾天後,病情又覆呈惡化狀態,汪精衛痊癒的幻想破滅。
大漢奸汪精衛(4)
###月間,汪精衛病勢轉危,汪偽政權的大小漢奸都先後赴日探望。汪精衛望著這些與自己一樣的民族敗類,心中湧起一種十分複雜的情感,便向他們囑咐道:
“我死後,文章不要留存,我的###思想曾先後發表,均為世人所知,可留的只有詩詞稿。”言畢,眼中已盈滿淚水,大小漢奸惺惺惜惺惺,見汪精衛如此,也都十分傷感。
一日,他將陳璧君叫到床前,口授一篇文章,讓陳記下,題目為《最後之心情》,文章雲:
兆銘於民國二十七年離渝,迄今六載。當時國際情形,今已大變。我由孤立無援而與英美結為同一陣地,中國前途,忽有一線曙光,此兆銘數年來所切望而慮其不能實現。……
銘蓋自毀其人格,置四十年為國家奮鬥之歷史於不顧!亦以此為歷史所未有之非常時期,計非出此險局危策,不足以延國脈中一線……
文章一半是淒涼的輓歌,一半是乞憐的哀訴,既有公開的造謠,更多的則是為自己叛國投敵罪行作徒勞的辯解。但汪精衛沒有想到賣國者的臭名,豈是一篇文章的辯解所能洗刷掉的,他永遠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陳璧君將文章記錄完畢,又交汪精衛反覆看了幾篇,最後汪點點頭,表示滿意。汪精衛望著陳璧君憔悴的面容、雜有銀絲的頭髮、昏昏然的眼神,想到當年在檳榔嶼鼓吹反清革命時,兩人郎才女貌,一見傾情,是何等的風華正茂,“訴心期夜夜常攜手。一腔血,為君剖”的誓言還歷歷在耳,可現在人事全非,不禁生出無限的愛憐之意。
10月,汪精衛病勢轉危,醫生認為極度貧血,於是,先後由他的兩個兒子汪孟晉、汪文悌為其輸血,但終不見效。
11月9日,盟軍飛機對名古屋轟炸日頻,帝國醫院便將汪精衛移至室外防空壕。因室外缺乏暖氣裝置,汪精衛夜間受寒而引發了肺炎,由此高燒不退,至深夜呼吸逐漸感覺困難,因防空壕不便叫醫生,便拖到第二天。待醫生趕來進行急救,已無可挽回了,11月10日下午4時20分,汪精衛停止呼吸。這個頭號民族敗類終於沒有苟活到抗日戰爭勝利,而接受人民的審判,他過早地結束了其叛國投敵的漢奸生涯,終年61歲。
汪精衛死後,其屍體由陳璧君及其子女護送回南京。此時,抗日戰爭已接近全面勝利,汪偽政府為汪精衛舉行了簡單的葬禮,然後,將其屍體葬於中山陵旁之梅花山。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命令工程兵將其墳墓炸得粉碎。
汪墳被毀了,汪精衛的屍骨早化成一縷黑煙蕩然無存,但汪精衛這個醜惡的名字,將千秋萬代為中國人民所唾罵所不齒。
東北王張作霖(1)
1927年6月初,北方最大的工業城市天津剛從前幾個月的驚慌失措中平靜下來,工廠開始復工,市面恢復正常,但整個城市在融融的陽光下依然顯得有氣無力。此時,在一座清朝留下的王府——蔡園裡,身著鍛面睡衣的奉系軍閥首領、東北王張作霖正斜躺在煙床上,邊吸著大煙邊思考著國內政治局勢及奉系應採取的對策。
1926年底至1927年上半年,是國內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從廣東出發的北伐軍以勢如破竹的速度先後佔領武漢、南京、上海,直系吳佩孚落荒而逃,據守東南的孫傳芳已遭慘敗,北伐軍大有席捲北京之勢。但到1927年4月中旬,北伐軍中的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雙方的軍隊也在安慶、九江之間對峙。奉軍見有機可乘,即向京漢鐵路、皖北等地推進,一度進展到西平、上蔡、合肥、六安等地。
想到這裡,張作霖得意起來,這個乾瘦的老頭一掃過去的滿面愁容,心中算計著各方勢力的消長起落,規劃著自己未來的前程。他清楚地知道,是長江岸邊的形勢變化,才給了他喘息的機會,雖然目前他還能控制一些地方,但奉系軍事實力已是強弩之末了。在此情況下,他覺得應採取兩個重大行動,一是大樹“討赤”旗幟,向蔣介石暗送秋波;二是抓緊時機,儘快當上中華民國“元首”,不然,機會將很少了。於是張作霖即令軍警在廣大北方地區大肆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及革命群眾,下令殺害共產黨著名領袖李大釗,使整個北方地區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