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兵部尚書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孫承宗。
王洽剛上任不久就下臺,實在是運氣太差,突然遇上這麼一出,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職,一般說來,老闆開除員工,也就罷了,但崇禎老闆比較牛,撤職之後又把他給砍了。
關鍵時刻,崇禎決定,請孫承宗出馬,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在這場史稱“己巳之變”的戰爭中,這是崇禎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決定。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到達遵化附近的薊州,等待著皇太極的到來,因為根據後金軍之前的動向看,這裡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這是個錯誤的判斷。
皇太極繞開薊州,繼續朝京城挺進。
情況萬分緊急,因為從種種跡象看,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煥不這麼看,他始終認為,皇太極就是個搶劫的,兜圈子也好,繞路也罷,搶一把就走,京城並無危險。
其實孫承宗也這樣認為,但畢竟是十萬人的搶劫團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煥應立即率部,趕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帶佈防,阻擊皇太極。
到此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煥知道了孫承宗的部署,卻並未執行,當年的學生,今天的袁督師,已無需服從老師的意見。
他召集軍隊,開始了一種極為詭異的行動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煥率軍對皇太極發動追擊。
說錯了,是隻追不擊。
皇太極繞過薊州,開始北京近郊旅遊,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著他,搶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皇太極十萬人,共十多萬人在北京周圍轉悠,從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沒打。
袁崇煥在這五天裡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
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幹什麼?
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為什麼?
當時人民群眾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著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裡沒閒著,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朝廷的許多高階官員也很憤怒,也罵袁崇煥,因為他們也被搶了(北京城土地緊張,園林別墅都在郊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頭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當翻閱這段史料時,我總會尋找一樣東西——動機。
叛徒是不對的,要叛變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關寧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將領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學習吳三桂同志,把關一交,事情就算結了。
失誤也不對,憑他的智商和水平,跟著敵人兜圈之類的蠢事,也還幹不出來。
所以我很費解,費解他的舉動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這三年前他對熊廷弼說過的四個字,才終於恍然大悟。
“主守,後戰。”
致命漏洞
袁崇煥很清楚,以戰鬥力而言,如果與後金軍野戰,就算是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略佔上風,要想徹底擊敗皇太極,必須用老方法:憑堅城,用大炮。
而這裡,唯一的堅城,就是北京。
為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必須故意示弱,引誘皇太極前往北京,然後以京城為依託,發動反擊。
鑑於袁崇煥同志已經死了,也沒時間告訴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當皇太極終於掉頭,衝向北京時,袁崇煥當即下令,向北京進發。
袁崇煥堅信,到達京城之時,即是勝利到來之日。
但事實上,命令下發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註定。
因為在計劃中,他忽視了一個十分不起眼,卻又至關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來,袁崇煥的固定戰法都是堅守城池,殺傷敵軍,待敵疲憊再奮勇出擊,從寧遠到錦州,屢試不爽。
所以這次也一樣,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後,全力進攻,可獲全勝。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計劃,大明最偉大的戰略家,城裡的孫承宗先生竟然沒想到。
孫承宗想到了。
他堅持在北京外圍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