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而且向缺少充分準備的萊特島派遣龐大的兵力,運送部隊的艦船和保障作戰的給養軍械供應都將大成問題。一旦萊特決戰失敗,原計劃的呂宋決戰也將成為泡影。

為了轉變山下奉文的態度,大本營先後派出作戰部部員、次長和作戰課長前往菲律賓,對山下奉文進行說服工作。寺內元帥也於22日召見他,向他施加壓力。結果,當然是山下奉文讓步,表示服從。

南方軍司令部於當天下達了進行萊特決戰的命令,由第14方面軍向萊特島增派第1師、第26師以及第68旅等部隊。

為了保證萊特決戰方針的貫徹,把空襲看成決戰關鍵的日本軍方加緊對航空兵部隊進行整編。駐守菲律賓的海軍航空兵第1航空艦隊司令官因為不得力被撤換,新任司令官大西瀧治郎於19日抵達菲律賓。兩天後,以臺灣為基地的第2航空艦隊司令官福留繁也飛到了馬尼拉,與大西瀧治郎協商聯合作戰事宜。不久以後,這兩支海軍航空艦隊被統編為第1聯合基地航空隊。

與走馬換將相比,更困難的任務還是從各地抽調航空兵力並緊急向菲律賓集中。大本營的高參們搜腸刮肚,總算抽調了九州的第12飛行團、臺灣的第25飛行團以及由明野陸軍飛行學校等單位改編的第30戰鬥飛行集團等陸軍航空兵部隊開赴菲律賓前線。駐臺灣的海軍航空兵部隊也派出近200架的戰鬥機、艦載攻擊機和艦載轟炸機到菲律賓前線。由於美國飛機幾天來一直在對菲律賓各地機場、倉庫等軍事目標實施猛烈轟炸,奉命集結的日軍飛機只能利用黃昏和拂曉的時間悄悄降落在呂宋各地機場上,致使集結速度相當緩慢。即使如此,至22日菲律賓各地機場上已停放著450架日本飛機。

按照聯合艦隊司令部的通報,日本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突入萊特灣的時間是25日黎明。為配合水面艦艇行動,航空兵部隊在總攻的前一天(24日)實施了總攻擊,但充其量不過是小群飛機的干擾性行動。

日軍在美軍萊特島登陸之初,很快就失去部署在岸邊第一線的主力——5個步兵營和2個炮兵連,剩下的殘餘力量則被分割包圍在塔克洛班西側、帕羅和杜拉格附近。為挽救敗局,步兵第33團團長鈴木辰之助上校曾率領40名敢死隊員乘夜幕衝入帕羅,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最後全部陣亡。牧野四郎率第16師師部從塔克洛班轉移到達噶米,準備在那裡進行指揮,誰知這樣一來局勢更加糟糕,他不僅與仍在灘頭堅持作戰的守軍失去了聯絡,而且與第35集團軍的通訊也中斷了,島上日軍完全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第35集團軍司令官鈴木宗作判斷美軍登陸兵力約為兩個師,美軍在鞏固塔克洛班和杜拉格這兩個灘頭陣地之後,一定會向內陸發展進攻。因此要求守軍第16師和增援的第102師佔領普勞恩、達噶米、哈羅等地,掩護第1、第30師以及第68混成獨立旅等增援部隊順利在萊特島西邊的奧爾莫克灣和北邊的卡里噶拉灣登陸,然後在卡里噶拉平地集結,配合25日海軍和航空兵的總攻,一舉殲滅位於塔克洛班和杜拉格附近的美國登陸部隊。

然而25日海軍的總攻失敗了,留給鈴木的選擇只有固守待援、伺機反攻一條路了。

為此,日軍在面對塔克洛班和杜拉格北邊的卡特蒙山(美軍稱“斷頭嶺”)區構築了大大小小的碉堡,派重兵依託工事拼死抵抗,以保護西邊50公里遠的奧爾莫克港。

奧爾莫克是萊特島上最大的港口,也是日軍大規模增援萊特島的惟一通道。

激戰萊特島(7)

遠在東京的大本營參謀們從地圖上發現,美軍要想到達奧爾莫克,除了翻越“斷頭嶺”山脊,還要穿過奧爾莫克山谷,再翻過幾座山,才能到達奧爾莫克所在的海岸平原,因此認定這裡是消耗美軍兵力的最好戰場,主張把援兵源源不斷地送上島來,在萊特島的山區打一場持久而慘烈的消耗戰。

然而,對前線形勢的變化頗為敏感的第14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卻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儘管日軍會令美國人損失慘重,但美軍最終還是會奪取萊特島,與其將兵力消耗在這裡,還不如放棄萊特島,全力保衛呂宋島更有意義。

11月9日,山下奉文公開唱起了反調。他對南方軍司令官寺內說:“萊特作戰現在已經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這裡的作戰即使再打下去也沒有獲勝的希望,反而只會給今後的呂宋作戰造成困難。”可這位曾經使英國人膽戰心驚的“馬來之虎”始終無法說服南方軍司令官寺內,當然更沒有使大本營那些想入非非的參謀們改變主意。鈴木宗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