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7部分

費歲月研習,是無法真正領悟了,崔某不過將之當成敲門磚,也是慚愧。”

就有人附和道:“說起來,那位邱學士,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不過壯年,便有這般成就,也可稱為在世聖賢了,若有機會,我等也想好好研習他的知行之道,可惜愚鈍,找不到關竅,總是不得其法。”

崔素井聞言,已知其意,笑道:“聽說在那北方,有人自發組織起來研習邱學,只是邱學士還在南疆,無法與之呼應,因而未成規模,想來學士北歸,必定有所動作,到時邱學的竅門,或許就能流傳出來了。”

他自然知道,面前幾人,是想讓他傳授知行之道的奧秘,可惜他自己也是無意中得悉了一點精髓,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又哪裡說得清楚?

說到底,要入文網,就要習得邱學精髓,哪怕不能精通,也要有所領悟,但知行之道的奧秘,不光要知,還要行,這個道理,北邊的學子也是最近才驚覺,人數不多,而傳到南邊尚需時日,閩地學子也就無從得知了,只有部分人陰差陽錯,又或本身資質不凡,又或心念與文網契合,方能達成,當然說不清緣由。

不過,崔素井不說,其他人就當他敝帚自珍,難免嘀咕,對此崔素井也是有口難言,但他這個人頗重情義,既然說不清,就從其他方面補償,便將自己從文網中所得之事,儘量傳出。

“諸位這次都想探得什麼?”

“都在上面寫著了。”

問答之後,崔素井點點頭,將桌上堆著的幾本書翻開,粗略一看,又合上幾本,只留其中三冊,對周圍人道:“這三本,崔某前些日子看過,略有所得,可以直接去試著交換。”他的神情平和,顯是之前醞釀得法。

聽他這麼一說,圍著的幾名儒生裡就有三人露出笑顏,都道:“有勞崔兄了。”

“算不得什麼。”說著,就有小二過來,按規矩收拾一番,將桌上擺好筆墨紙硯。

這間茶肆,本就有名,從不缺乏文人墨客,更有儒生學子時常觀光,可謂文雅之地,自是識趣的,而崔素井現在名聲不低,經常出現此處,早就有掌櫃的特別吩咐,這小二佈置起來駕輕就熟。

“多謝了。”道了聲謝,崔素井也不囉嗦,便將三冊書放下,然後拿筆沾墨,就在上面寫了起來,但不是隨性發揮,而是在謄寫書上語句,同時沉下心,調動記憶中對這三書的看法和認識,同時默唸知行精髓,心念漸漸沉澱,神情專注。

見了他的表情,其他人也不多言,知道是緊要時刻,連低語都停下了,這周圍幾張桌的人,見了這一幕,認出是崔素井後,也都忍不住望了過來,知道這是他在聯絡文網。

要入文網,掌握訣竅很重要,領悟知行精髓也必不可少,但個人的專注、用心,也不可能避免,這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態度,同樣也有助於精粹念頭。

幾息之後,崔素井的慢慢平靜下來,雙眼也緩緩閉上,整個人散發出一股平靜祥和的氣息,他的幾位友人對此並不陌生,知道崔素井是在步入文網。

這文網的特性諸多,被世人所知的也有不少,其中一點,就是想要獲得相應的知識,就要透過有聯絡、有關係的書籍和語句,來凝結意識,這樣進入人文之網後,才能得到需要的內容,否則那文網何其寬廣,內裡知識眾多,一點點去尋找,好似大海撈針,而且每次探查,都要消耗自身的學識積累,很可能還沒找到,先就耗盡學識,退出文網了。

所以,崔素井的友人,拜託他去探查文網的時候,都會將所需學識寫清楚,並將相關的語句摘錄下來,拿來給崔素井過目。

但要交換學識,須得是自己理解的知識,因而崔素井一般都會拿回去研習幾日,方可入內,但有時候也會如今天這樣,碰巧遇上了從前就見過的內容,直接入網。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替他人探尋,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自身理解,但入得多了,難免被文網瞭解了底蘊,日後真碰上自己需要探究的時候,可能就要學習更高深的學問,才能有用了,所以崔素井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己。

………………

“這次入網,可不能像上次那樣匆忙,因為文網中有很多感悟、心得,而非文字,這樣的心得,不用心體會,匆忙之間,就算一時記下,也會很快忘記,太過浪費了。”

與文網交換過的學識,就不能再次運用,即便換回來的知識如果忘了,想要換回來,也要用自己新的領悟才行。

這些,其實是崔素井自己總結出來的,每一次除了學識,也會增加對文網規則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