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兄,既然都記不清了,何不再入文網一探?正好我等又有疑問要請教,崔兄複述出來,也好讓我等記下來,所需書冊都準備好了。”
崔素井命運改變,從一落第秀才、崔家閒人,變成城中名人,根源也在文網。
“好說,但要等我醞釀一番。”看著眾人急切表情,崔素井泯了口茶,應了下來,他卻不知,這次再入文網,亦將從中得到機緣!
ps:感謝“神守坤宮”的打賞!
感謝“風隨行”、“吃仙丹”、“5555859566”、“哈吉巴”投出的月票!
第九百七十章移風易俗,文網初起
“若能入文網,當真是方便為學,有什麼地方不懂、不會,只要入得裡面,用自身所學交換,就能得指點,羨煞人也。”
見崔素井閉目醞釀情緒,身邊幾名儒生便都後退幾步,儘量不去幹擾,同時低聲交談。
“可不是麼?咱們閩地領悟了邱學,能入文網的,哪個不是學問大增?便如崔生,一朝領會了知行之道的精髓,入得文網,不光學識大漲,地位也水漲船高,比許多舉人還要吃香,聽說連知府大人,都有意要請他過去,給自家子侄傳授訣竅。”
“說起來這文網也是奇妙,聽說裡面包羅永珍,積累有諸多知識,只要能入其中,就會有所收穫,只是咱們生性愚鈍,雖然也都得了一冊《學士說》,但終究不得要領,裡面的語句都能明白,但無法沉浸裡面,領會精神。”
“其實也不必太過計較,畢竟入了文網,還是要用自身學識交換,才有所得,但話說回來,只要不涉及不傳之秘,拿學識去換取知識,總好過拿銀子去買吧?這換出去的學識,也不會消失,換回來的知識,累積心中,這是不斷充實自身。”
“咱們這些人,多數沒入過什麼書院,祖上也不見聖賢、文豪,能有多少不傳之秘?我倒是聽北邊的遠親說過,有人曾在文網裡探得聖賢註釋,略有記憶,可惜自身積累不夠雄厚,終究支撐不了他汲取足夠的聖賢註釋!但即便如此,事後那人的學業還是突飛猛進!”
“聖賢註釋?真的假的?這種東西。都是有名氣的書院的不傳之秘,就算是普通的書院弟子都未必能見。會出現在文網裡?這文網的手筆未免太大了吧,怕不是要趕上傳說中計程車林了?”
“士林我沒去過。也不敢奢望能去,可文網就不一定了,對我來說,這文網可比士林要重要,今日回去,還要溫習知行之理。”
“你可不要太過沉溺了,這科舉畢竟不考知行,咱們學他,也只是想借此入得文網。從而交換平時得不到的知識,可不要本末倒置。”
“或許,正是咱們存著這樣的功利心思,無法靜心為學,才不能如崔生一般,領會精髓,便就入不得文網。”
……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隨著文網與知行之道的相互促進,被越來越多的人得知。而文網的規則也廣為流傳。
用自己的記憶、學識,換取等量的文網知識,在消化之後,這些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后。便可以繼續用作交換。
這並不是重複交換,同一個道理,在不同人看來。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的背景、經歷、傳承都不相同。看問題的角度自然就有偏差,加上自己的理解。便會形成新的觀點和看法,然後與文網相合,增加底蘊。
不過,想要進入文網,不能單純靠著意識、學識就達成,需要配以對知行之道的瞭解,並由書籍、紙張作為媒介,在專心讀或寫的時候,才能透過書本入內,這點是邱言結合聖賢堂內進入士林的法門,但門檻降低許多,不需要特定的紙張。
另一方面,也是他為了抑制人道的偏差採取的措施,不然的話,世人靠著心中所學,就能憑空入網,不分時辰和地域,久而久之,會使得文網成為承載人道知識的載體,使得書本等物衰敗,這不僅會令與印刷術有關的技術、學科無法發展,還會徹底扭曲東華人道。
畢竟,文網乃是邱言個人所建,根源和前世有關,算是半個外來之物,為前世人道的表象之一,若反而成了東華人道的核心,可以說就徹底改變了人道的程序,為一方人道覆蓋另一方人道,不說因果,單是對人道發展就有不利。
“諸位,文網傳的玄乎,其實也不是那麼高深,可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時,閉目的崔素井睜眼說道,眾人的低語,沒有刻意避開他,他與幾人也算交情不淺,有些話並不避諱,“就算是領悟了知行之道的道理,其實只是摸到皮毛,其內真諦高深莫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