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挪威人。1966年她在伯格曼的影片《假面》中飾演角色,開始其後兩人長達12年的合作,同時也開始了一段浪漫而又時斷時續的戀情。這一段戀情在麗芙·烏爾曼的回憶錄和伯格曼的自傳中都有所描述,伯格曼的比較簡約,麗芙·烏爾曼的更有激情。 麗芙·烏爾曼比伯格曼影片中的其他女演員更好地體現了他的影片的核心主題:痛苦、喪失和失敗——日常生活的痛苦、信仰的徹底喪失和愛情撫慰的失敗。 儘管麗芙·烏爾曼最終離開了法羅群島,離開了伯格曼,回到挪威。其後她卻常常應招去朝拜大師,分離並沒有割斷聯結兩人的紐帶,這個不解之緣就是電影。 《不忠貞》由伯格曼編劇,麗芙·烏爾曼導演。 伯格曼於1982年完成他的第43部,也是他宣稱的最後一部故事片《芬妮與亞歷山大》之後,從世界影壇隱退,回到故鄉瑞典,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舞臺劇導演之一。其間他與電影不多的聯絡就是在1984年執導了一部室內電影《排練之後》,1987年出版了自傳《魔燈》,以及在法羅群島的濤聲中創作的幾個電影劇本。《不忠貞》是其中之一。 據說,當伯格曼把劇本交給麗芙·烏爾曼時,她激動萬分,讀都沒有讀便一口應承出任導演:“我渴望和伯格曼一起工作。”大師和電影都是麗芙·烏爾曼的圖騰。 本次合作關係比之於從前略有不同:以前伯格曼執導演員烏爾曼,如今烏爾曼執導伯格曼的劇本。瞭解伯格曼的人都知道他對電影近於痴狂而專橫的控制,然而,這一次兩人的合作卻難得愉快。儘管有過一些藝術上的爭論,但是最後伯格曼還是選擇了尊重,尊重合作者麗芙·烏爾曼的意見。 當然麗芙·烏爾曼亦的確無愧於伯格曼的門生,無愧於伯格曼的劇作。 我們中國人喜歡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主體對客體的影響。《不忠貞》更多的卻是兩位藝術家真誠對話的結晶。一切真正的藝術創造都是人類心靈平等、真誠對話的結晶。 《不忠貞》幾乎具有伯格曼電影的所有特徵,卻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克隆。麗芙·烏爾曼對伯格曼精神的理解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一種本能。 影片的卷首語就充盈著伯格曼式的冥思意味:適應生活比重新生活更深刻。 這是影片的美學基調,也是人類無法迴避的深刻。 伯格曼電影最重要的、一貫的特徵就是:最大的簡約之中蘊藏著最大的豐富與深刻。麗芙·烏爾曼把這一最重要的、一貫的特徵發揮到極致。
《不忠貞》評論(2)
影片開端以波濤洶湧的大海、小女孩的照片和女主角的畫外音3個意象簡約而又鮮明地預示著影片冥思、現實與超現實的總體敘事風格。 當那位老人坐在椅子上伴隨著波羅的海的波濤喃喃自語時,他的身後出現一個女人的剪影。意識幻化為現實,老人的追溯註定要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逡巡了。 《不忠貞》其實是藝術家對曾經戀情的一種追溯,一種總結。人類需要追溯,情感需要追溯,追溯不是玩味而是總結。因為人類不能像蝗蟲,一路啃下去,只留下記憶的殘渣。 老人的追溯主要由3個形象承載:不斷與其討論的女演員或女主角瑪麗安娜;女主角的丈夫——指揮家麥克斯;戲劇導演大衛。三人是好友,瑪麗安娜與大衛發生了一段婚外情…… 整部影片老人就在大海邊為三人編織著情感的、心理的時空。而他不時地與女主角關於角色、性格的爭論、探討其實就是人物心理時空和現實時空的交融與對照。 伯格曼的訴說總是最簡約的,也總是最高超,最神奇的。就如他的《第七封印》,他的《吶喊和細語》,他的《野草莓》…… 也許因為宗教傳統和文化傳統使然吧,他的訴說總能從現實一下子直及人類心靈。 影片的場景和時空轉換很少使用技巧,而主要使用了聲音蒙太奇。 影片有一個道具——八音盒。這既是故事中瑪麗安娜送給情人大衛的禮物,也是老人手裡連線生活與戲劇、現實與超現實的意象。影片的音樂同樣簡約,只使用了大提琴和八音盒兩個主題形象,因此,八音盒也是影片貫穿的音樂形象。與八樂盒清脆悅耳的樂音水一樣融會在一起的是主人公那種濃重得化不開的悔恨和抑鬱,以及對一種慢慢消逝的情懷的詩意緬懷。 當一個人接近生命的黃昏時總難免會緬懷。區別是,有的緬懷只是殘渣,卻常被緬懷者當做珍愛;有的緬懷充滿詩意,卻只能藏在緬懷者心底或付諸大海。 瑪麗安娜的八音盒見證了她與大衛兄妹般的純情:大衛向她求愛後,兩人竟然如同兄妹一樣同床共枕而僅僅握著彼此的手……這也許是一種近似於宗教般的純貞?也許是人類潛意識的亂侖的恐懼? 瑪麗安娜的八音盒也見證了這種純貞不可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