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排列成三列縱隊的數十艘戰艦正以近二十節的速度向西航行著。中間的主力編隊中。為首的正是國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德意志”號。在其身後。分別是“日耳曼”號“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再往後。則是義大利海軍的“維內託”號“義大利”號(原名“利托里奧”號)“羅馬”號與“帝國”號。左側則是由“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為首的巡洋艦編隊。右側是近二十艘驅逐艦組成的驅逐艦編隊。
雖然艦隊裡戰艦的外觀差別很大。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支強大的艦隊。
“德意志”號的司令艦橋內。萊因哈特·馮·斯佩上將非常滿意的看著那些在夜幕中時隱時現的戰艦。
作為德國海軍第二位斯佩上將。萊因哈特繼承了其叔父的遺志。在十六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德國海軍學院深造。畢業之後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年輕軍官。並且在不到四十歲的時候就晉升為海軍准將。可以說。斯佩的一生都是在與海軍打交道。並且為德國海軍奉獻了畢生的心血。
絕部分德國海軍將領不一樣。斯佩是絕對的“海權主義者”。
上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國內萬業凋零。國家實力跌到了谷底。當時很多德國將領與政治家都認為。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集中全部國力在大洋上與英國爭高低。而是應該集中力量打造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首先取歐洲大陸的霸權。再發展海軍。雖然絕大部分德國海軍將領認為不能僅靠陸軍。甚至堅信沒有海軍的德國永遠都不是強大的德國。比如雷德爾就一直堅持發展大海軍。
但是絕大部分德國海軍將領都認為。應該改變直接與英國抗衡的戰略。轉而尋找一個更容易對付的敵人。比如法國海軍。只有這樣。德國海軍才能循序漸進。才能發展壯大。
毫無疑問。斯佩絕對不認為一支二流海軍能夠撐起德國的半邊天。
德國要想崛起。要想獲的足夠的生存空間。既不能缺乏一支強大的陸軍。更不能缺少一支同樣強大的海軍。歸根結底。德國除了要在歐洲大陸上面對法俄這二個實力強大的敵人之外。還必須在世界各地獲的更多的殖民地。獲得更多的發言權。而能夠依靠的就只有海軍。按照斯佩的觀點。英國能夠成為歐洲頭號強國。靠的不是其強大的陸軍。而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當時美國海軍的規模還沒有超過英國海軍)的海軍。
在戰後的二十年中。斯佩一直致力遊說軍界與政界的重要人物。
可以說。除了雷德爾之外。斯佩是“俾斯麥”級戰列艦最主要的推動者。當初。就是由他擔任了“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監督工作。並且從始至終都力求將“俾斯麥”級戰列艦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斯佩認識到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即德國缺乏建造戰列艦的能力。
這不僅僅是工業方面的硬實力。還有科技與設計方面的軟實力。
結果。斯佩成為了第一個提出從明帝國引進技術。或者在明帝國的幫助下建造新式快速戰列艦的德國海軍將領。
為了說服雷德爾與國家元首。斯佩還專門寫了一份調查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斯佩詳細闡述了德國在造艦方面與明帝國,與英國,以及與美國的巨大差距。同時闡述了從明帝國引進先進技術。或者藉助明帝國的幫助建造新式戰列艦所帶來的巨大好處。
這份報告說的很直接。首先引起了雷德爾的重視。
只是。為了不過分刺激元首那脆弱的神經。在將報告遞交給元首的時候。雷德爾修改了部分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強調了德國在造艦方面的一些先進技術。以及要將這些先進技術利用起來。就必須藉助明帝國的幫助。
正是雷德爾的這一改動。最終讓德國元首採納了海軍元帥的意見。
顯然。斯佩成為了“德意志”級戰列艦(與之前的袖珍戰列艦同名)的直接推動者。因為有參與“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與建造工作的經驗。所以斯佩很快就被派往伊斯坦布林。擔負起了“德意志”級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監督工作。
在此期間。斯佩還以同盟國聯合艦隊協調員的身份觀摩了帝國海軍第四艦隊的幾次作戰行動。從中總結出了很多的戰術。當然。以斯佩的能力。他也吸收了帝國海軍的很多先進戰術思想。這為他後來出任艦隊司令官奠定了基礎。
在斯佩看來。“德意志”級戰列艦的效能遠遠超過了“俾斯麥”級戰列艦。
火力方面。“德意志”級配備了九門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