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0部分

與叔玠兄也稱得上是同鄉。”

王珪見李重九自承頓時露出訝然之色,一旁一名太原士族,舉起酒杯,笑著對王珪言道:“王兄,上谷公正是出身吾太原郡,以後合郡皆有他照拂,此乃是鄉里之幸啊。”

王珪聽連忙言道:“慚愧,慚愧,某方才知道,若真知如此,該早來拜見才是。”

李重九微微笑了笑,一旁之人言道:“王兄,現在也是不遲啊,我等也是今日才知,嗯,我太原許久沒有出上谷公這般的人傑。”

一旁前來太原士族之人,聽聞李重九,蘇素都是太原人,當下都是大喜。

但凡漢人,最重的一為門戶,二乃是鄉里。過去一方達者到中央為官,對於同鄉都必須照拂,這不是交換,而是一種義務。

特別是士族,為官之時,透過徵辟。徵辟之制,乃是自行舉薦,如何舉薦,把耀鄉里就是一種。

如漢末時河內名門司馬氏,司馬懿入曹魏時,先後舉薦同郡的王象,審固入仕,在同鄉楊俊有難時,司馬懿,王象,荀緯皆出面極力營救。司馬懿,王象,荀緯都是河內人。

故而聽聞太原士族,聽聞李重九與蘇素乃是太原人後頓時好感大加,大生親近之意。

李重九對於王珪特別重視,言道:“眼下我新克晉陽,立足未穩,不知叔玠有何教我的。”

王珪見李重九並非自持身份,而是向他請教,當下虛榮心被滿足。

王珪言道:“教導上谷公不敢當之,只是太原之地,自古以來胡漢交雜,而眼下北有劉武周,突厥,南有李唐,此四戰用兵之地,上谷公若不能穩守於此,恐怕難以令百姓士族上下歸心。”

李重九問道:“那我當如何做呢?”

王珪言道:“正所謂名正而言順,則百姓自附,上谷公現有六郡之地,又新得太原郡,太原郡乃是王基之地,非得天命者不可據有。上谷公眼下自稱幽州刺史,讓人以為不過是坐守一方,別無進取之意。”

李重九言道:“可是操之過急,為天下群雄所忌矣,何況我還奉魏公之命。”

王珪笑著言道:“請恕我大膽之言,魏公攻洛陽難矣,就算宇文化及不至,李唐亦肯放手讓其得之。之前魏公攻打東都,李唐派太子出兵潼關,意欲圖謀東都,後宇文化及大軍而至,李唐卻立即退兵。難道上谷公還以為魏公可以攻下洛陽嗎?”

王珪言道:“魏公敗亡遲早之事,上谷公乃是一方雄主,若是一味追隨其後,必為其牽累。”

說到這裡王珪笑了笑,言道:“初次相交,一時盡興,說的不止,還望上谷公不要覺得在下孟浪才是。”

李重九笑道:“叔玠兄一片拳拳之心,某豈怪之,還請叔玠兄能到幽州幕府助我一臂之力。”

王珪猶豫了一陣,言道:“多謝上谷公,某必當盡犬馬之勞。”

李重九見能得王珪相助不由大喜,此人在歷史上,可乃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這番挖了李唐的牆腳,真是令人舒暢。(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一更)

王珪投效之後,他的人生軌跡亦與歷史上出現變化。

歷史之上,李綱在擔任李唐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後,將王珪舉薦給太子李建成,為諮議參軍,二人一併成為太子黨的成員。王珪出仕李唐。

當日晉陽宮之宴,李重九,蘇素與太原郡士族們相談甚歡。晉陽宮夜宴之後,溫彥博,姬川二人一併前來,恭賀李重九收得王珪。

席間李重九與他們談及王珪之言。

溫彥博言道:“魏公攻打洛陽,勝負未知,若勝者魏公可進取天下,若敗者,我軍立即棄之,恐為別人說我們見難而逃,不過此事不急可暫且擱下,不過王珪之言,有勸進之意,不知上谷公意下如何?”

李重九皺眉言道:“我方才自稱幽州刺史,此事太快了吧。”

姬川言道:“上谷公,卑職贊同溫長史之言,正所謂名副其實。如當年王須拔,高開道之流,所據之地不過一郡,手下呼嘯十幾萬流民,也敢稱王稱帝,那乃是自不量力,但現在我幽州已取幷州,正如王珪所言,太原乃是王基之地,非天命之主不能守之。若是仍自稱幽州刺史,恐怕太原士族以為上谷公,志向不過牧守一方,而並非有志於天下。”

李重九皺眉,看來此事也不容易辦,當初自己與竇建德一併上表,勸李密稱王,但李密以東都未定之由,沒有答允,而眼下自己若是稱王。不是躍居李密之上了。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