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向李世民言道:“天子收去兵權,這乃是帝王的制衡之術。秦王倒是不必介懷。”
李世民言道:“我當然知道,只是郭子武這廝居然敢參吾妹。不知是誰給他熊心豹子膽!”
房玄齡言道:“是,秦王。郭子武此戰不利,我們可以在聖上面前參他殆戰之罪。”
李世民點點頭言道:“好,此事交給你去辦,以後我不想再見到此人了。”
房玄齡笑道:“小事而已。”
此後李世民留下襄武王李琛,西河公一併鎮守絳州,隰州,姜寶誼,劉季真鎮守石州後,率大軍從太原郡返回。
而另一邊李芷婉。李元吉知李世民退兵後,李芷婉亦率大軍返回。
身在晉陽的李重九聞之,李世民,李芷婉同時退兵,但此訊息也在他的意料之中的。
當下李重九在晉陽城內四門張榜安民,同時亦宣佈太原郡為其治下。
太原郡有縣十五,在大業七年時戶數達到十七萬五千之多。
大業七年後,突厥寇邊,李淵晉陽起兵。太原也不復大業處時,特別是突厥,劉武周,梁師都時常寇邊。劫掠人口。李淵不敢惹怒突厥,一直是忍氣吞聲,現在太原雖已不復大業七年時盛況。但畢竟底蘊深厚,還是北方大都。
隋書評價太原。言其地山川重複,實一都之會。本雖後齊別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機巧。
殷阜就是富足,不僅物產豐富,百姓富足,比李重九治下的涿郡更繁華三分。
至於人物,太原能推為郡望,領袖士族的,當屬太原王氏,太原溫氏。
太原溫氏不必多說,而太原王氏卻亦不用介紹,乃是五姓七望之一,天下的一流門閥。
正所謂天下王氏出太原,如東晉稱‘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不過現在太原王氏已不復當初,大業初年,漢王楊諒在太原起兵謀反,太原王氏站錯了隊,楊諒謀反被平定後,遭到楊廣的清算。
太原王氏之人不少被殺,被流放,早已是不復當初的聲勢了。
在攻打太原之前,李重九就已想到了安撫太原士族之法。
就在李世民退兵的第三日,上谷郡郡守蘇素帶著一百多騎,從上谷趕至了晉陽城下。
蘇素望著晉陽城的巍巍的城門感慨良多,當年李家鏢局的太原分鏢局就在晉陽,在此他也算渡過數年光陰,現在他是來太原郡走馬上任的。
他與李重九都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對於太原郡的鄉土人情,幽州軍內沒人比他們更熟知這裡。
當然蘇素心知,李重九讓蘇素來太原郡坐鎮,還因為他原先乃是河汾門下,乃大儒王通的門人。
王通就是出身太原王氏,故而蘇素與太原王氏中人交往頗多。
蘇素來到後,李重九當下向太原各士族發出邀請,請他們於晉陽宮夜宴。
太原各士族不敢怠慢,皆是一併前來。
太原王氏出面的,乃是王珪。王珪曾祖乃是王神念,梁成王時王神念與其子王僧辯一併投奔南朝。后王僧辯成為南梁權臣,若非敗於陳霸先之手,亦是半壁江山之主。
王珪年輕時就被族長上下期待,被其叔父王頍言及,吾家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王頍正乃是王僧辯之子,王頍還有一兄長名為王頒,曾隨韓擒虎滅陳。滅陳後,王頒掘開陳霸先之墓,將其屍首焚化成灰,再和水吞之。
之後楊諒謀反,以王珪的叔父王頍,南朝蕭摩訶為心腹。楊諒兵敗之後,王頍,蕭摩訶具死,王珪被連坐,隨亡命四處。至隋滅之後王珪方才返家。
來晉陽宮赴宴,王珪心底頗為忐忑,他對於統領幽州軍打下晉陽的李重九還是頗為陌生,只知其雖出身寒微,但因在雁門立功而拜冠軍侯,年少成名。隋末天下大亂,其南征北戰,外破突厥,契丹,高句麗,內敗羅藝,高開道,宋金剛。
這一次李重九連晉陽都攻下了。
王珪來到晉陽宮,看到一名身穿葛衫的年輕人,正與幾名晉陽郡守士族,正恭敬地與他敘話。
王珪察言觀色,一望便知對方乃是李重九無疑。
王珪當下上前作揖,言道:“太原王珪拜見上谷公。”
對方聞言轉過身來,笑著言道:“莫非是王叔玠?”
王珪見對方居也是太原本地口音,不由奇道:“不想薄名能入上谷公之耳,我聽上谷公說話口音,莫非同為桑梓。”
李重九笑道:“正是,我乃太原石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