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現在手邊,實在是沒有太多的錢。
不過,房玄齡都暗示得這麼明顯了,再裝傻充愣,也實在說不過去。
畢竟,以後想要混得開,少不得要和這些大佬打好關係才是。
趙銘對李世民揖禮,“陛下,我也拿出來兩百貫,為災民貢獻一份力量。”
“嗯,不錯!”李世民滿意的點頭。
在座的都清楚,趙銘手握蘭桂軒,兩百貫對他來說不算什麼。
不過,別人最多也只是捐出五百貫,趙銘一介白身,要是捐太多了反而不好。
人趙銘平時雖然表現得像是一個愣頭青,但關鍵時候,人情世故拿捏得恰到好處。
接下來,李世民繼續與一干大臣,商量著各項細節。
總結起來,就是施粥,保證災民即便吃不飽,但也不至於餓死。
還有就是所捐錢款,用來購置禦寒物資。
另外則是如何維持治安,災民全部聚集到一處,很是容易生出事端。
最後需要考慮,等到明年開春後,災民遣返,如何讓各州縣,保證災民回去,有糧種耕種等等。
“陛下,依臣所見,不如在各大營中,畫出一片區域,以供災民棲身。”兵部尚書杜如晦說道。
房玄齡立刻拍手贊成,並說道:“一來可以把軍營中一部分幄帳,拿出來給災民居住,能夠節省一部分的開支。”
“二來在災民緊鄰軍營,有軍隊在一旁震懾,可以有效杜絕災民鬧事,即便真有鬧事者,也可以第一時間處理。”
李世民看向其他大臣,問道:“克明所言,眾愛卿覺得如何?”
“杜尚書言之有理,不但能夠節省開支,還便於管理,此法甚好。”長孫無忌贊同道。
其他大臣也表示贊同。
趙銘忍不住弱弱地舉起手,“那個,我有一個問題沒明白。”
災民問題,已經有了應對辦法,李世民心情很好,笑著問道:“你小子有什麼問題?”
其他大臣也都好奇的望著趙銘,大多面帶微笑。
除了蕭瑀,眼中帶著鄙夷。
趙銘在蕭瑀的眼中,不過就是一個低賤的商賈,即便因為蘭桂軒,攀上了李世民,蕭瑀依舊看不上。
趙銘對著眾人拱手,“剛才我聽諸公都在不停地提到,災民鬧事的問題。”
“我沒有想明白,災民他們不都是百姓嗎?怎麼還會鬧事呢?”
“輔機,你給趙小子解釋。”李世民笑著說道。
長孫無忌捋了捋鬍鬚,“小趙郎君,其實歷來災民聚集在一塊,最是容易生出事端。”
“你想啊,這些災民整天待在安置之處,若是有心之人散播一些蠱惑人心的流言,他們會怎麼樣?”
不等趙銘回答,長孫無忌又道:“還有,即便是沒有人散播流言挑撥,災民整天無所事事,相互之間也會多有衝突。”
“要知道,災民們聚集在一塊,很多之前都不是一個村,甚至不是一個縣的人,都是陌生人就更容易起口角,進而演變為衝突。”
趙銘對著長孫無忌拱手,“多謝齊國公解惑。”
長孫無忌之前爵位是上黨縣公,李世民登基之後才改封齊國公,貞觀十一年再次改封趙國公。
“小趙郎君不必客氣。”
長孫無忌沒有因為之前趙銘,先他一步買走朋來酒樓的事情,因此遷怒趙銘。
更何況,他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趙銘把蘭桂軒五成份額給內帑,還讓知味樓收益翻了好幾番。
這些事情長孫無忌都知道,一個幫自己妹妹的少年,他自然有好感。
李世民看向趙銘問道:“趙小子,這會明白了吧?”
“陛下,明白倒是明白了。”趙銘裝作不解的又問道:“這既然是怕災民們聚在一起鬧事,那讓他們不要整天無所事事的待在一起不是更好嗎?”
“呵呵,小趙郎君你這個想法是很好,可不現實。”杜如晦接過話茬。
趙銘看向杜如晦,一臉虛心請教的模樣。
杜如晦繼續道:“如若不把災民聚集在一處,那豈不是無法管理?”
“不說其他,就說每日施粥,總不能到處設粥棚吧?更不要說其他的問題了。”
趙銘點頭,然後說道:“杜公你說的這些沒錯,我的意思是,如果災民們每天有事情可做,那他們不就沒有精力生事了嗎?”
趙銘其實想要說的就是以工代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