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堅返回了忻口前線時,新三師已經在做換防的準備工作,按照他和閻錫山請戰,新三師要到晉北去,在他還在路上時,二戰區的電令已經到了新三師。
現在忻口陣地上還有61軍的其他兩個師,閻錫山沒有給這裡繼續增加部隊,所以新三師的陣地被61軍的101師和66師分攤接防。
李志堅則率領新三師到達平型關,平型關的地形適合打防禦戰,更適合搞伏擊,之前的八路軍115師就在這裡打過一場和日軍第五師團輜重部隊的伏擊戰,李志堅想在這裡看情況,能不能再從日軍身上佔點便宜。
閻錫山在電報中提出給李志堅的隊伍中增加一些老兵,增加老兵的比例。閻錫山知和李志堅都知道隨後要面對的狀況,如果在晉北能給日軍放放勁,那麼忻口就可守,否則一旦忻口有失,那麼太原也必不能保,多少年的心血就完全付之東流。
所以李志堅要面臨的就是最兇險的局面,日軍之兇悍晉綏軍都親身經歷過,上次日軍兵力不足,沒有和進行襲擾的教導旅多糾纏,但是下一次的時候,日軍兵力上肯定會比較雄厚,到時候襲擾遊擊想要取得成果就要付出不小的代價。而新三師中新兵的比例幾乎將近七成,要面對如此兇險的情況,局面的確是更加艱難。
對於閻錫山要給他增加一部分老兵的好意,李志堅經過考慮,最終決定不予接受,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好。
一是存在管理磨合的問題,現在部隊的體系已經形成,如果其他部隊的老兵到來,容易在管理上出現矛盾,影響軍心士氣;二是將其他部隊的老兵抽出來,必然影響其他隊伍的戰鬥力,也容易造成和其他部隊的矛盾,大戰在即,部隊之間的精誠合作非常重要,不能以小失大;三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補充的新兵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李志堅認為還是自己由自己來練兵,到時候指揮方面也更加順手。
不過李志堅向閻錫山提出要增加新三師的棉衣棉被以及帳篷等供給,大冷天在野外駐防,必須先解決部隊的保暖問題。閻錫山也知道晉北的情況,所以在李志堅的申請的基礎上,還額外批了一些經費,用於採購取暖的爐子和無煙煤。
閻錫山還給了李志堅一個意外,在他拒絕了閻錫山增加老兵的好意後,閻錫山下令陳長捷,將61軍的炮兵團分了一個炮兵營來加強他,晉綏軍的所有軍屬炮兵團都是列裝的36門改進型的75毫米山炮,每個營12門,加強六個團各自配備的2門山炮,這樣新三師可以支配的75毫米山炮的數量就達到了24門。
在到了新駐地後,由於不知道日軍會在什麼時候來犯,所以新三師就只能抓緊每一天的時間來訓練,每天都當做是戰前的最後一天,拔苗助長也顧不上,一切以實戰為出發點,只要能提高戰鬥力就行。
為了禦寒,所有人都必須動起來,此處不同於忻口陣地,地方足夠部隊來活動,所以每天早晨起床後包括李志堅在內的所有人首先進行幾公里的越野跑,既將身體熱了起來,方便進行其餘的訓練,也對周圍的地形有所熟悉。
士兵身體熱了之後,就開始舉槍訓練。對於大多數部隊來說,提高戰鬥力的最關鍵就是士兵的射擊技術,所以李志堅就安排新兵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端槍訓練,將之前在忻口陣地時的端槍時間又進行了延長,每天上午達到3小時,但是由於到了晉北,彈藥的補給不如忻口陣地時方便,所以實彈射擊訓練幾乎停止,一週也再打不了幾發實彈。
但是為了檢驗加強給新三師的這個炮兵營的水平,李志堅還還抽出一些炮彈,每天讓他們輪流在訓練場地陣前放幾發空包彈,不光檢驗了這些炮兵的射擊精準度,李志堅也想鍛鍊下新兵們在敵人炮彈轟炸下的心態以及防炮戰術。
在每天下午主要是刺殺訓練,在當下的中國,戰場上還是會經常碰到拼刺刀的時候,所以不得不練,並且李志堅也發現,刺殺訓練可以很好的鍛鍊新兵的膽氣,增加血性,並且這麼冷的天氣裡,多動一動總比不動強。
在夜間李志堅沒不放過,由各級軍官和老兵給新兵們講解配合戰術、防守戰術、工事建設,槍械保養,及戰場注意事項,每天就是填鴨式的教和訓,至於個人到底能掌握多少就只能在戰場上檢驗了。
每天的訓練強度不可謂不大,為了給部隊打氣,李志堅將獲得的日軍屠殺中國軍民的照片都掛在每個部隊營地的入口處,在無聲中激勵部隊的訓練不要懈怠。
李志堅也沒有單純的練兵,而是兼顧練將,部隊都擴編後,幾乎所有軍官指揮的人員都增加了幾倍,對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