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的確是梟雄,一旦認定什麼事情,就有著非常強的執行力,在決定自成一派後,就積極營建自己的政治形象,明確自己的政治方向。
這次閻錫山首先從土地著手,在他以往的土地政策之上,結合抗戰救國的大環境配合,在山西實行開始實行新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一個關係最大,關注最廣的地方,可以說,土地政策反映了執政者最重要的執政理念。
在1935年時,閻錫山曾經做出過《土地公有辦法大綱及說明》,有過土地問題的改革設想,比較激進的想過想要將土地收歸公有後,再分配給鄉民們耕種,實現均田的設想。不過這個想法並未實施,現在戰爭時期,容易激化矛盾,更不敢實施。
閻錫山這次要進行的土地改革,就是一種賭博。一方面是他摸清了日本人的心思,日本想要將中國分而化之,就會對和重慶中央有不同政見的地方派進行縱容。
閻錫山此舉,也在試圖減小日本對山西的針對性,現在山西最大的威脅就是日軍。
這是一種精妙的勢力和內心博弈。如果在日軍具有壓倒性實力時,這樣做的確是在作死,但是現在的日軍,明顯實力不足,所以在不斷拉攏中國的實力派,想要分而化之。
日本在分化建立汪偽政權後,發現拉攏的這一派,並沒有太大的力量,基本上還是依賴於日本自己的資源和資金來支撐,效果遠不如設想的那樣好,於是就將目標轉化為其他地方實力派。
而山西此舉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央逐漸撤走在山西的部隊,增加山西在面對日軍下一次進攻時的風險。不過他相信重慶中央並不會馬上著手實施,那樣會增加他們的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只會慢慢來調離。
現在閻錫山透過在移民中建立自衛隊,就是想要增加自己的軍事力量,減少對重慶中央的依賴,增加在之後抵抗日軍的能力。
如果現在不提前佈局謀劃,等到真到了日軍勢力衰微的那一天,一切就都遲了,到時候一切都塵埃落定。
必須在乾坤未定之時謀劃,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在大量外省移民來到山西后,更為了吸納更多的移民,山西就必須有更多的耕地讓出來。
絕對要限制土地的集中。
另一方面,梁漱溟等人非常反對透過暴力手段來限制土地的兼併。
現在國內各地,土地稅率從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好幾十的都有。
在和省內的眾多人員以及來晉的學者們共同商議之後,閻錫山決定在山西新出臺了的地方土地政策法規中,最終定下采用累計制的土地稅,來實現限田的目的。
基礎稅率中,山地和旱地以每戶八十畝為標準,川地(平地以及河谷地)以四十畝為標準,收取一成(10%)的稅賦。山西在大多數山區的土地土地都較為貧瘠,產出量較低,八十畝才可以滿足一家幾口的溫飽,並有少量的積蓄,並且八十畝也是家庭勞力可以耕作的上限。
之後在此基礎上採用累進稅率,對於山地和旱地,超過八十畝,不及一百二十畝的部分,收取二成五(百分之二十五)的稅賦,超過一百二十畝畝,不及一百六十畝的部分,收取四成(百分之四十)的稅賦,超過一百六十畝的部分,統一收取六成五的稅賦。
川地以及河谷地徵稅基數都是山地旱地基數的一半。
最低採用百分之十的基礎稅率,這個稅率,在全國來說,雖然不算最低,但是也是非常低的稅率了。並且除了土地稅之後,不再徵收其他稅賦。
閻錫山這樣做,尤其還是在戰時,自是經過非常慎重和周全的考量的。現在這個稅率在全國範圍內都屬於絕對的低稅率。
首先,他想要透過低稅率來吸引更多的人來山西開荒,山西的山上還有不少的荒地,更多的荒地開墾出來,可以獲得更多的糧食,增加糧食的產出和供給。現在糧食也是硬通貨,擁有更多的糧食產量,也就意味著更大的話語權。
第二,是要收全省農民之心,現在晉綏軍雖然人數擴充不少,但是兵力還是不夠用,必須要收取人心,讓更多的青年入伍。來增加保衛山西的實力。
第三,山西的化肥使用率現在已經比較高,閻錫山在想辦法增加化肥的產量。經過化肥增加肥力後的土地,產量增加了不少,所以低稅率之下,收取的糧食並不會太少。
第四,西北實業公司和山西實業公司等現代企業,帶來了不少的利稅,每年光是山西實業公司繳納的利稅就有好幾百萬,這就相當於幾千萬畝土地上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