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近一步,輕輕靠在黃管家懷裡,黃管家順勢摟住她的肩膀,柔聲道:“表妹,我知錯了,既然王爺不同意,你就不用為我費心了,如今我在你身邊也挺好的。”
郡主抬起頭,望著他,目光中滿是眷戀與不甘:“表哥,我不想你只是一個管家,我想讓咱們的孩子有一個光明正大的身份。我盼著有朝一日,你能擺脫這卑微的地位,咱們能像尋常夫妻一樣,不必再受他人眼色,不必再偷偷摸摸。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你是我傾心所愛之人,咱們的孩子會在眾人的祝福下成長,擁有尊貴的地位與無盡的榮耀。”
黃管家聽著郡主的這番傾訴,心中既感動又無奈。
他何嘗不想給郡主這樣的生活,可現實的困境卻如同一堵高牆,橫亙在他們面前。
他輕撫著郡主的髮絲,低聲道:“表妹,我又何嘗不想。只是如今形勢比人強,王爺那邊態度堅決,咱們只能從長計議。你放心,我定會守在你身邊,不離不棄,咱們慢慢尋機會。”
郡主又氣道:“如今父王都發話了,咱們不能再像之前那樣明目張膽地對付宋清風,得另想他法。”
黃管家說道:“那咱們接下來該怎麼辦?”
郡主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狡黠:“哼,宋清風不是在工部得意嗎?咱們就從他最在乎的工部入手。他搞的那個流水線之法,雖說成效顯著,但想必也得罪了不少人。”
黃管家連連點頭:“表妹英明,我這就去安排。”
已是工部軍器司員外郎的宋清風,深知研發火銃責任重大,愈加勤勉。
先是一頭扎進了工部的藏書閣,將火銃的卷宗、文書,統統找出來,沒放過任何一處有關火銃的隻言片語。
從火銃最初傳入本土的簡略記載,到前朝匠人對其進行改良的點滴心得,皆一一摘錄整理。
宋清風在現代可是傭兵,雖然只有兩個月,但對槍械也算熟悉,本想著能憑藉著這點知識再雄起一次,沒想到現實“啪”的給了他一耳光。
如今的工藝根本無法滿足造精密的槍械,根本沒有足夠結實的鋼管。
於是乎,他頻繁出入京城內外的兵器工坊,與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們促膝長談。
這些老工匠們一生與兵器打交道,雖大多目不識丁,卻有著無比豐富的實操經驗,他們親手撫摸過火銃的每一道紋理,知曉其在鑄造、組裝過程中的細微難點。
宋清風邊聽邊認真記錄,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與老鐵匠一同探討解決方案,常常一談就是數個時辰。
為了更直觀地瞭解火銃實戰中的問題,宋清風還特地前往軍營,觀摩士兵們日常的火器操練。
在塵土飛揚的校場上,他看到士兵們手忙腳亂地裝填火藥、瞄準射擊,失誤頻出,問題著實不少。
如今的槍械,根本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實戰。
宋清風緊鎖眉頭,深知這些問題若不解決,火銃便難以在戰場上發揮最大效能。
回到工部後,宋清風將收集來的各方資訊匯總梳理。
他發現,當前火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關鍵方面:一是銃管材質與工藝,導致耐用性差、易炸膛;二是火藥裝填設計不合理,效率低下且不安全;三是點火太慢,影響射速。
實際上工部裡能工巧匠極多,有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但是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依舊沒解決,實在是朝廷上下,無人重視工匠。
在朝堂之上,官員們大多出身士紳階層,自幼誦讀經史子集,以科舉入仕為榮,他們打心底裡輕視工匠技藝,認為這些不過是 “奇技淫巧”,難登大雅之堂。
這種觀念使得工匠們雖身懷絕技,卻在地位上遠低於官員,缺乏應有的話語權。
工匠們即便有真知灼見,也常常因身份低微而不敢暢所欲言,致使許多切實可行的改良建議被埋沒。
兵器研發尤其是火銃這種新興火器的改良,需要的資源甚多,可能留給火銃改良的就只剩些殘次物料和普通匠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自然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匠人們為生活所迫,每日天不亮就得起身,奔赴工坊勞作。
忙碌一天下來,所得工錢僅夠勉強餬口,家中若有個災病,更是雪上加霜。
火器的研發,匠人們根本賺不到錢,所以無人願意去搞。
宋清風深知,若想推動火銃改良,必須先解決匠人們的後顧之憂。
他即刻向工部尚書上書,詳述匠人們的艱難處境,提議提高工匠待遇,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