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2節

</dt>

&esp;&esp;雙方都損兵折將極為慘烈,已經在考慮議和,年僅十二歲的阿提拉被作為人質送入羅馬帝國,也就是二十年後的“上帝之鞭”匈奴王。

&esp;&esp;劉裕一看,這不是天賜的進兵良機麼。

&esp;&esp;什麼議和,笑死,根本不存在的,都給朕往死裡打。

&esp;&esp;劉宋帝國覆滅笈多王朝之後,實質上已經和匈人接壤,本方主打一個從中拱火,挑撥離間,硬生生把兩國之間即將熄滅的戰火又弄得重燃了。

&esp;&esp;等開學典禮結束,沈林子就將帶著羊規等一批帝國先鋒軍前往匈人邊境。

&esp;&esp;說起這羊規,以及他的子孫羊祉、羊侃、羊鵾等人,歷史上也確實是命途悲慘。

&esp;&esp;劉義隆的罪責+1,+1。

&esp;&esp;正因為劉義隆的元嘉北伐大敗,羊規滯留在北魏成了俘虜,撫今追昔,鬱鬱寡歡,故而死得很早。

&esp;&esp;其子羊祉雖在北朝為官,但長期惦念著江南故國,就對兒子羊侃說,“人生安能久淹留異域,汝定要奉歸南朝”。

&esp;&esp;羊侃乃是當世一號奇人,非但風流狷介,擅長音律,經常搞一些新曲創作,風靡整個北方。

&esp;&esp;而且武藝精湛,非但能拉開六石(七百二十斤)弓,甚至還能飛簷走壁,在兗州堯廟的牆壁上行走,直上至五尋(八九米),橫行得七跡。

&esp;&esp;父親死後,羊侃銘記其遺願,決心起兵反魏,聲勢浩大,魏孝莊帝封其為三公之首、驃騎大將軍,以示安撫,不料羊侃心意已決,斬殺魏使,率軍南下。

&esp;&esp;孝莊帝一怒之下,派軍數十萬圍攻羊侃,領頭者就是高歡與慕容紹宗兩位大佬。

&esp;&esp;如此精兵強將,兵力更有數十倍之多,浩浩蕩蕩遠道而來,將羊侃圍困了十餘重。

&esp;&esp;羊侃被困了一個多月,弓矢皆盡,彈盡糧絕,不料南邊的梁武帝因為心懷顧慮,還在觀望,援兵遲遲不到。

&esp;&esp;當此高城暮夜,萬里流血,四面楚歌,羊侃眼看己方已經山窮水盡,想著橫豎都是一死,決定最後放手一搏,趁夜突圍而走。

&esp;&esp;多虧上天庇佑,他命不該絕,血戰一天一夜之後總算逃出了北魏邊境,否則不幸又是一個張巡或李彥仙。

&esp;&esp;羊侃渡江南下,身後跟隨計程車卒大半戰死,剩下寥寥千人面對煙波浩渺的長江,皆面露悲傷之色。

&esp;&esp;羊侃計程車卒大多都是北人,他想起自己全家三代人羈旅託國,滯留北境,是何等悲苦哀傷,這些北方人去了南朝效力不也一樣會懷念故鄉嗎。

&esp;&esp;於是指著江水滔滔,慨然落淚道:“此行至此,各安天命,你們既然思念故鄉,我怎能忍心勉強你們,就在此處告別吧!”

&esp;&esp;士卒皆揮淚拜謝而去,四散入民間,羊侃獨自單騎南下歸梁。

&esp;&esp;所謂鐵骨柔腸,生性的溫柔與寬憫,便是如此了,自己經歷過的痛苦何忍讓他人再受。

&esp;&esp;讀史書至此頁,誰人不下淚,古往今來南下投奔效命的人那麼多,論其悲辛,獨以此幕為最。

&esp;&esp;羊侃來到了江南,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

&esp;&esp;梁武帝倒不像後世的某些趙宋君主一樣荒謬,對北方歸正客多加防範,視為隱患。

&esp;&esp;羊侃自從進了建康朝廷,一直就是超高標準待遇,沒幾年就封了侯,成為軍中柱石。

&esp;&esp;他剛到建康的時候,梁武帝覺得如此英傑當配名馬,就為他從西域千里迢迢找來了紫騮駿馬,並且為此大宴群臣慶賀。

&esp;&esp;羊侃執槊上馬,飛揚勇決,圍觀的人爭相爬到樹上觀看。

&esp;&esp;梁武帝也不管這棵樹是禁苑的名貴古木,只是指著樹,十分灑脫地笑說:“此樹必定為羊侃而斷,應當得名「羊公樹」。”

&esp;&esp;後來,梁朝的馬槊也都因此被稱為「折樹槊」。

&esp;&esp;李來亨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