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1節

sp;陳蒨眸光冷峭地掃了他一眼,侯安都一凜,頓時不敢再作聲。

&esp;&esp;小婺華聲音清脆地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學既是求學問道之所,不應當再劃以上下之分,徒增擾冗。一應花費,服飾飲宿,皆作統一標準,如此也可避免有些子弟仗著家中勢力,欺凌同窗。”

&esp;&esp;陳蒨深覺有理,卻比她想得更深了一層。

&esp;&esp;從晉時到梁時,數百年歲月間,士庶界限皆歷歷分明,猶如天塹。

&esp;&esp;莫說是婚宦聯通,就是普通的交遊也會遭到極盡排斥,甚至還出過那種“這個墊子被庶民坐過,扔掉不要了”,還有“庶民官員在前面走,世家子弟的僕役在後面擦地灑掃,不願和其共走同一段路”的荒唐事蹟。

&esp;&esp;此等風氣既經由數百年形成,自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轉,甚至不是一代人之功。

&esp;&esp;最理想的情況,便是從新生代小孩子的教育著手,稚兒的門第觀念往往不如成年人一般根深蒂固,最易推倒重塑。

&esp;&esp;眼下的官學是採用志願入學制度,想來就來,不想來的話,各個世家幾乎都有家庭私塾上課。

&esp;&esp;陳蒨覺得這已經遠遠不夠了,必須讓所有世家子弟都強制入學,而且要和寒門學生混雜在一起上課,同寢同住。

&esp;&esp;他雖然也同期進行了土斷改制、拆分州縣等政策,極大削弱了世家勢力,但終究不可能將所有世家都打壓殆盡。

&esp;&esp;這樣只會導致內亂爆發,國家根基蕩然無存,於是採取這樣緩慢的方式進行釜底抽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用漫長的時光完成世家內部分化。

&esp;&esp;一個世家子弟或許會對一大群面目模糊、事不關己的陌生庶民口出狂言,一個寒門也可能對某些世家群體抱有長久的怨艾,但這種刻板印象終究會隨著雙方的接觸而冰消雪融。

&esp;&esp;畢竟,世上最大的恐懼來源於隔膜和未知,真正計程車庶界線完全破除,還需要等待這一代親歷者成長起來,步入中樞。

&esp;&esp;當然,陳蒨也知道直接下令各世家將子弟全部送入官學,肯定不可取。

&esp;&esp;搞不好某些人一時想不開,覺得他在斷世家的命脈(雖然實際上也是),直接收拾包袱走人了。

&esp;&esp;北周的宇文護可是一直在蠢蠢欲動,很樂意趁著陳朝動亂接受一批投誠者與帶路黨。

&esp;&esp;於是,陳蒨特意來了一通迂迴作法,陸陸續續將各個世傢俬塾中的名師挖到官學。

&esp;&esp;至於怎麼挖,無非是重金利誘,先禮後兵,一通操作把人留下。

&esp;&esp;這裡面也有一類比較特殊的名師,那就是各個世家本身博學多才的耆老。

&esp;&esp;這類人自然不可能離家到外面上課,不過不要緊,敬酒不吃他可以吃罰酒啊,陳蒨直接下詔喊人進宮,隨後不管其樂不樂意,反手就是一個扣留,統統打包送到官學去待著。

&esp;&esp;什麼?你說你不想上課?

&esp;&esp;看著外面學生們一雙雙充滿了求知慾的眼神,你的良心難道不痛嗎?

&esp;&esp;耆老們:刀尖都快戳臉上了,除了照作還能咋滴?

&esp;&esp;我們不是怕死,只是被學生的求學精神所感動了!

&esp;&esp;於是當各大世家新年一過,準備開學的時候,就聽聞了一個噩耗,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老師們全都跑路啦!

&esp;&esp;各大世家:???

&esp;&esp;本想著將孩子送去聯姻的家族救一救急,結果發現大家都是同樣的窘境,再一打聽,好傢伙,名師們都在官學裡待著。

&esp;&esp;這一下真是被徹底拿捏住了,只得連夜將孩子送進官學,總不能不讀書吧。

&esp;&esp;……

&esp;&esp;有的世家畏懼於陳蒨的手段,很快服軟,有的世家咬牙撐了一陣,終是抵不過這股潮流席捲,被迫加入。

&esp;&esp;本懷著一股獻祭般的心情抵達,尋思著這回體驗肯定糟糕透頂,不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