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1節

重臣,幾乎都是當年季漢時期的遺民。

&esp;&esp;姜維又結合了一下自己之前看過的史書,總算弄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esp;&esp;與其說李雄是遺民們的統治者,倒不如說是他們選出了李雄作為代表,對抗晉朝。

&esp;&esp;李雄自立之後的年號叫做建興,正是劉阿斗的最後一個年號。

&esp;&esp;他雖覺得自己勢力微弱,不便稱之為季漢政權的延續,只可稱成都王,但此番承接季漢政權的心思卻是昭然若揭,明眼人一下子就看了出來。

&esp;&esp;譬如石勒,因為有求於他,給他寫信就是以“蜀漢”相稱,這讓李雄很是高興。

&esp;&esp;成漢政權上下和晉朝仇深似海,始終以滅晉作為自己的第一目標。

&esp;&esp;李雄自己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帶著蜀郡因為災難活不下去的難民反抗晉朝,揭竿自立,依據蜀道天險而守,保地方十年太平。

&esp;&esp;李雄麾下的益州遺民,許多都來自劉阿斗、甚至劉備時期,對故國滅亡之事心氣難平,堅持要跟晉朝死磕到底。

&esp;&esp;因此,也成了東晉最大的眼中釘肉中刺,第一個覆滅的地方割據政權就是他們。

&esp;&esp;即便是在成漢政權滅亡了以後,遺民們也沒有放棄,重又推出了譙縱作為新一代蜀地割據的領袖,繼續抗晉,後來被劉裕剿滅。

&esp;&esp;待到劉裕代晉之後,遺民們見東晉終於亡國,登基的新天子又是大漢後人,從此便安分下來,不再興兵,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抗爭也就到此為止,終南朝時代,沒有再發生動亂。

&esp;&esp;可想而知,成漢政權既然遺民眾多,一顆紅心向季漢,自願意聽姜維調配。

&esp;&esp;成漢眾人一開始見前線傳來姜維畫像,還道是晉人奸計,有所圖謀,李雄為此義憤填膺,特意修書一封,痛罵東晉政權的實際掌控者王敦行事卑劣,毫無底線。

&esp;&esp;莫名被罵得狗血淋頭的王敦,整個人都是懵逼的。

&esp;&esp;然而,姜維的時代距離此間也不過四十多年,僅僅是一代人的歲月,當年親眼見過他的亦不在少數。

&esp;&esp;不時有前線交戰者歸來敘說,再三核實,終於確認了他身份,這才有了成都城外列隊歡迎之事。

&esp;&esp;姜維身披戎裝,神色平靜地行走在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的蜀宮故地。

&esp;&esp;遠遠地,似乎有宮人認出了他,卻並未上前,為他留足了一個人沉思的空間。

&esp;&esp;李雄作為流民領袖,不擅長行兵打仗,但因為感民哀苦,極善於治理民生。

&esp;&esp;因此,這裡的季漢宮闕、亭臺樓閣,除卻某些毀於戰火、實在無能修復以外,俱被他重新完善,面貌風物,草木風華,一如從前。

&esp;&esp;姜維想起來,桓溫曾在這裡發現過一樣東西,一封密信。

&esp;&esp;他終於在宮殿角落裡找到了它,上面只有一行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esp;&esp;姜維垂眸看了一會,清光映入他眼底,依稀若深潭無波,倒影著蜀地的山川歲月。

&esp;&esp;他想著蜀地遺民一代又一代的抗爭故事,一時默然無言。

&esp;&esp;當年桓溫見信曾感嘆,姜伯約死,而漢亡。

&esp;&esp;但是大漢真的覆滅了嗎?

&esp;&esp;且不論還有這些蜀人繼續以漢為號,後世還有宋祖重又建國,即便拋開王朝更迭青史興廢不提,大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直都在。

&esp;&esp;它成為了所有天下衣冠,炎黃後裔,代代相傳的星火,從此這中原便以漢為名,這百姓便以漢為號。

&esp;&esp;若以一家一姓之王朝為度量,則大漢終難免覆滅之時;但若用千秋歲月億萬斯民為尺度,則江山雖改,時事雖易,大漢萬古長青。

&esp;&esp;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

&esp;&esp;“——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輕輕地嘆息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