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開始的走向還甚是美好明亮,姚襄少年得志,統兵征戰,後來決定歸順東晉,就單騎渡過淮河,千里迢迢前往壽陽去見謝尚。
&esp;&esp;謝尚正坐在高樓上,紫羅襦衣,彈奏琵琶。
&esp;&esp;他聽聞羌人的少年將軍孤身而至,微微沉吟,垂眸往樓下望了一眼。
&esp;&esp;見姚襄懷抱長劍,也正一臉桀驁地仰頭看著他,眼角眉梢都寫滿了飛揚的意氣,渾沒有一點孤身進入敵方城池,淪為刀俎魚肉的思想覺悟。
&esp;&esp;不像是來歸順投誠的,倒像是來考察他配不配讓自己為之效命。
&esp;&esp;若換作旁人,可能會直接上去將他拿下,殺其人,毀其家,御其眾,但謝尚沒有。
&esp;&esp;年長者撤去了自己所有的依仗和護衛,單獨與這位少將軍秉燭夜談,直至天明。
&esp;&esp;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聊了什麼,只知第二日出來時,謝、姚二人的態度都甚為欣悅,對彼此都甚為認可推崇。
&esp;&esp;《晉書》稱之,“一面相交,便若平生。”
&esp;&esp;這也就是“一見便若平生”這個形容的最早由來。
&esp;&esp;姚襄從此歸晉,謝尚上表建康朝廷,為他請封平北將軍、幷州刺史,世稱“姚平北”。
&esp;&esp;自後他就跟著謝尚幹活了,伐魏伐秦,奪回玉璽,建功立業,聲威大震。
&esp;&esp;姚襄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謝尚這樣一個足夠欣賞信任自己的人,又有能力為自己遮風擋雨,除去朝中那些針對自己一個新來降將的明槍暗箭,不失為一種天胡開局。
&esp;&esp;可惜,他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esp;&esp;在謝尚進兵攻佔許昌、逼退前秦刺史楊群之後,琅琊王氏的王彪之等人為了壓制陳郡謝氏勢力,將謝尚明升暗降地調往建康城,任尚書僕射。
&esp;&esp;也就是後世沈約在梁朝擔任的職位,一個徹徹底底的文官宰相之職,完全遠離了戰爭前線。
&esp;&esp;東晉在當下這個年代,只有三個真正能夠領軍征戰的人才,一個荀羨,死得早,一個謝尚,不擅長政治鬥爭,還有一個就是桓溫。
&esp;&esp;而有的人明明不在這個行列裡,但還特別跳。
&esp;&esp;比如殷浩。
&esp;&esp;他高高興興地繼任了謝尚的位置,心想著謝鎮西能破敵,我怎麼就不行了。
&esp;&esp;這波一定得上!
&esp;&esp;謝尚被調離淮南戰局之時,對前線發展深為憂慮,將手中安排事無鉅細地皆交給了姚襄,讓他繼續攻伐前秦。
&esp;&esp;除此之外,他也不能再做別的什麼,只得道一聲“保重”,飄然回了建康城去。
&esp;&esp;不料,姚襄這邊進攻得好好的,忽然就遭遇了一波接一波的刺殺,幸好是有驚無險,逃過一劫。
&esp;&esp;刺客還不是來自敵方,還是來自所謂的“自己人”,殷浩。
&esp;&esp;這等臨陣刺殺本方大將之事,可謂聞所未聞,秦國國主聽了都要直呼一聲殷浩怕不是我們混進去的臥底吧。
&esp;&esp;殷浩刺殺姚襄,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主要就是……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