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他對建康和江淮一帶的戰情無比熟悉,秉持的就是一個苟到底的心思,不關心會死多少人,只要把城守住就行。
&esp;&esp;任憑城下平虜軍殺聲動地,如何搦戰挑釁,高興就是巋然不動,堅守不出。
&esp;&esp;待對方攻勢傳急,高興索性將城中百姓婦孺若干,排成一串掛在城頭,屬下眾兵皆對著放箭,一通亂射。
&esp;&esp;平虜軍果然心思大亂,直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時,高興忽然糾結眾兵,喬裝打扮,從城後小道混入平虜軍的糧草營地,放了一把烈火。
&esp;&esp;平虜軍大驚之下,匆忙救火,高興趁機反攻,殺得人頭滾滾。
&esp;&esp;于謙見戰情無以為繼,下令於次日撤退。
&esp;&esp;眾人本自慌張,幸而于謙當此關頭,仍舊從容部署,舉止有度,絲毫不亂,他們便也有了主心骨,沿江順潮退去。
&esp;&esp;高興氣勢如虹,正要乘勝追擊,將這一支叛賊全殲。
&esp;&esp;不料于謙早有準備,沿途在竹裡山一帶設下伏兵,提前埋下引燃物、烈火若干,反擊了一個措手不及。
&esp;&esp;他站在山巔,冷視著下方巨石滾落,煙塵滿天,淅淅瀝瀝的血痕自蒼白指尖墜落。
&esp;&esp;張弓搭箭許久,瞄準了高興。
&esp;&esp;高興反應迅速,聽到箭鏃破空飛來之聲,立刻拉了一個身邊士兵做擋,飛快地避開,卻不小心跌入了身後的火焰中,痛得嗷嗷叫。
&esp;&esp;“可惜了”,于謙放下弓,一聲輕嘆。
&esp;&esp;他也知道,即便殺了高興,平虜軍也不可能再反敗為勝。
&esp;&esp;但不能手刃漢人叛賊,終究是心氣難平。
&esp;&esp;而且……
&esp;&esp;這也是真正意義上,平虜軍最後的謝幕一戰了。
&esp;&esp;……
&esp;&esp;張珪一路趕來,將灰頭土臉的高將軍撈出來。
&esp;&esp;本想著拍打拍打,還能湊合著繼續用,結果一聽說他在城頭亂射平民百姓,當即就將人重新綁了,扔回到烈火中。
&esp;&esp;高興大罵他為了幾個賤民得罪自己,日後必不得好死!
&esp;&esp;張珪嗤笑:“放心,我也沒想過要善終。”
&esp;&esp;他隨手投進去一支火把:“高將軍是在平虜之役中戰死的,你們說,是吧?”
&esp;&esp;下屬齊聲道:“是!”
&esp;&esp;張珪收攏了高興的舊部,又以懷柔的手段,通告沿線江淮城鎮,一旦歸順只誅首惡,既往不咎。
&esp;&esp;併發布討賊檄文傳向四方,一時間,援軍齊至。
&esp;&esp;眾多元軍匯師休整之後,打定主意,要大舉圍城京口,進行最後的總攻。
&esp;&esp;城中人聲鼎沸,哭聲盈門。
&esp;&esp;許多百姓知道眼下處境,都表示願意誓死追隨,毀家紓難,跟隨平虜軍繼續轉戰別的地方。
&esp;&esp;于謙卻一一謝絕了他們的好意。
&esp;&esp;他甚至解散了餘下的所有平虜軍主力,尤其是謝翱等六部主將,令他們趁敵師未至,各自星散,遁入民間,此後莫行兵戈事。
&esp;&esp;“就停在這裡吧”,他說。
&esp;&esp;而後帶著數百願意和他一同赴死的義軍,一同南下,回了舟山。
&esp;&esp;臨行前,他特意派一隊死士護送陳英離去。
&esp;&esp;于謙將那些陸秀夫託付給鄧剡、而後鄧剡又轉而託付給他的崖山手卷,盡數交給了陳英。
&esp;&esp;一併託付的,還有從前與文天祥交談話學,所做的種種記錄,和他自己的一些學問書寫。
&esp;&esp;“日後若有暇,勿使它們埋沒。”
&esp;&esp;“好好活下去,蟄伏在人間,將你的外孫教導成一個正直、可靠、不屈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