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南宋高宗位面。
&esp;&esp;趙構看著朱祁鈺讓于謙擔任太傅的宣告,險些破口大罵。
&esp;&esp;就離譜,這個朱祁鈺!
&esp;&esp;現在壓力轉移到了他這邊。
&esp;&esp;朱祁鈺能給於謙升官,他卻不給岳飛升官,豈不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問題?
&esp;&esp;明眼人:你想多了,誰還不知道你完顏構是什麼貨色。
&esp;&esp;趙構糾結了許久,最終一咬牙,也給岳飛加了太傅。
&esp;&esp;無論如何,大宋的排面(指一種不存在的東西)不能丟!
&esp;&esp;……
&esp;&esp;翌日,陳英乘船出海,到臨近的城池購買物資,帶回了一條音訊。
&esp;&esp;確切而言,是兩個人的死訊,張弘範和鄧剡。
&esp;&esp;忽必烈深感遺憾,欲讓張珪佩其父虎符,拜昭勇大將軍,掌兵萬戶。
&esp;&esp;張珪辭之不受,決意護送父親和老師的靈柩各自歸鄉。
&esp;&esp;于謙驀然變了臉色:“此事當真?”
&esp;&esp;歷史上,張弘範確實死在了崖山海戰次年的二月,然而鄧剡,應該還有幾十年的壽命才對。
&esp;&esp;究竟何處出了問題……
&esp;&esp;于謙想起那日告別時,鄧剡蒼白倦怠的神色,以及他將所有書卷託付過來時,那種釋然的神情,不覺心一沉。
&esp;&esp;因為軍中人事變動,這一帶搜捕暫松,他們得以在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前往陸地打探訊息。
&esp;&esp;張千載用神一般的鈔能力,找到了一個知情人士。
&esp;&esp;“你說廬陵鄧光薦?”
&esp;&esp;“他確實死了,死前幾個月,把平生所學都編成了書,留給小張將軍。”
&esp;&esp;“很厚的書呢,數十卷,十餘萬字,也不知他怎麼寫得了那麼多。”
&esp;&esp;于謙默然。
&esp;&esp;在歷史上,鄧剡也同樣為張珪編寫了一卷書,讓他好好學,“熟讀此,後必賴其用。”
&esp;&esp;不料在這個時間線上,竟成了遺作。
&esp;&esp;也許當初在建康驛的時候,鄧剡的情況就已經不大妙,只是為了配合出逃計劃,才一直按下不表。
&esp;&esp;他擔憂地看向文天祥,想知道對方的反應。
&esp;&esp;但見先生站在日色照不見的陰影裡,眉目低垂,猶如寂靜的霜雪。
&esp;&esp;張千載又問:“你是如何得知此事的?”
&esp;&esp;那知情者說:“廬陵一帶的人都知道,小張將軍正在大張旗鼓,給鄧光薦修墳。據說鄧光薦死前讓他重修白鷺洲書院,他也照做了,過幾年,就能開門收學生。”
&esp;&esp;張千載道:“這是好事啊。”
&esp;&esp;“好什麼啊”,那人感嘆,“即便重開書院,也不可能讓我們南人子弟入學!南人是第四等人,在元人眼中就是豬狗,如何願意進行教育?”
&esp;&esp;“天下賦稅,蒙古一檔,北方漢人一檔,南人一檔。”
&esp;&esp;“我從廬陵那邊逃過來,正是因為賦稅太重,不堪忍受,不知多少百姓因此不堪果腹,家破人亡,能逃出來還算是幸運的。
&esp;&esp;“張弘範一死,小張將軍暫時又不想掌兵,據說要閉關苦讀鄧光薦給他留下的書。張弘範那些舊部下沒了約束,全都在四處縱兵劫掠,浙東許多小村都斷了人煙……”
&esp;&esp;于謙再也聽不下去:“別說了。”
&esp;&esp;他拉著先生,疾步走出門外,想將那些訴苦的聲音迅速拋在身後。
&esp;&esp;然而,真正當一切都寂靜下來,他卻不知該說什麼好,下意識看向先生。
&esp;&esp;先生的神色依舊沉靜內斂,似一種月影山河、青燈高臺的孤絕色,淡然得讓他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