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陳文帝陳蒨】:朕提議,應當為未能位列武廟十哲的將領們,編寫一份清單。
&esp;&esp;【陳文帝陳蒨】:朕首先提名霍去病。
&esp;&esp;【梁武帝蕭衍】:提名子云!
&esp;&esp;【宋孝宗趙瑗】:提名幼安!
&esp;&esp;【魏武帝曹操】:提名郭嘉荀彧五子良將潁川俊才們!
&esp;&esp;【大秦天王苻堅】:提名朕的丞相王景略!
&esp;&esp;【陳文帝陳蒨】:各位,這是武廟十哲遺漏人才的提名,不是讓你們狂誇自己下屬的。
&esp;&esp;【陳文帝陳蒨】:這個曹孟德是認真的嗎?好想把他叉出去!
&esp;&esp;……
&esp;&esp;天幕繼續回應李定國的問題,講述關於永曆逃亡緬甸的經過:
&esp;&esp;【此後,永曆帝覺得大事不妙,寫信向梵蒂岡教皇祈求援助】
&esp;&esp;【在信中極盡放低身段,稱呼對方為宗主國,併為太子更改教名康斯坦丁朱,表明臣服之意】
&esp;&esp;【此信在路上「不幸」耽擱,等教皇回信的時候,永曆帝已經死去兩年有餘】
&esp;&esp;【最終,緬甸國王莽白將永曆帝移交給清軍吳三桂,吳三桂將其並皇后、太子一干人等,用弓弦絞殺在昆明篦子坡】
&esp;&esp;【永曆死前,留遺書給李定國:事已不可為,致謝晉王,宜自為計,勿以我為念】
&esp;&esp;李定國:“……”
&esp;&esp;此刻,他的表情已經不能用難看來形容了。
&esp;&esp;陽光透過玉殿金扉灑落,映在他身上,猶如刀鋒迎著烈日灼燒的寒光,一片冷漠肅殺。
&esp;&esp;南明宮中,一片寂靜如死。
&esp;&esp;永曆嚇得魂飛魄散,看著他慢慢走近,顫聲道:“晉王、晉王……朕知道錯了,朕不當這個皇帝了,把位置讓給延平王,不,讓給你!”
&esp;&esp;李定國嘆了口氣:“陛下。”
&esp;&esp;他目光在天幕的“宜自為計,勿以我為念”一行字上,停頓了片刻,眸中露出一絲痛色,很快又被壓下,如同大江泛瀾過後流深的靜水,深邃無邊。
&esp;&esp;他可以忍耐永曆帝一無所長、軟弱無能,甚至苟且偷安、毫無進取之志。
&esp;&esp;只要他在外面征戰,永曆在後方不給他添亂就行。
&esp;&esp;但他不能接受對方向外敵跪拜,腆顏求生。
&esp;&esp;永曆難道不知道向梵蒂岡求助,等於引狼入室,必將招致不幸嗎?
&esp;&esp;可他還是這麼做了。
&esp;&esp;只因在他心中,自己能否坐擁這江山政權,比天下生民的安危更加重要。
&esp;&esp;這恰恰與李定國的追求背道而馳。
&esp;&esp;李定國出身行伍,早年參加農民起義,一心只想讓世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和樂太平,永曆未來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全觸犯到他的底線了。
&esp;&esp;李定國淡淡道:“陛下,你確實不適合再當這個皇帝。”
&esp;&esp;永曆心中一寒,想問,那誰適合當這個皇帝,鄭成功嗎?
&esp;&esp;但李定國此刻的神色,實在是太低沉,也太悲涼了。
&esp;&esp;那是一位隻手擎天的英雄,看見畢生出生入死的理想,盡皆付之流水的憾恨與無奈,讓他沒有辦法再為自己辯駁哪怕一個字。
&esp;&esp;永曆經過了這麼一遭,忽然冷靜了下來。
&esp;&esp;心想,這是李晉王啊……
&esp;&esp;他本來是那般驕傲不屈,馳騁原野,馭電逐流星的人。
&esp;&esp;前半生流寇起義,為天下生民拔劍,斬嚮明廷,後半生成為大明砥柱,兩蹶名王,天下無雙。
&esp;&esp;還記得。
&esp;&esp;那是一個偉大